[发明专利]一种高含盐浓水零排放处理系统及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45001.1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46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景光;唐叶红;吴波;何铁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新能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0 | 分类号: | C02F9/10;C02F1/04;C02F1/38;C02F1/44;C02F1/463;C02F1/469;C02F1/52;C02F1/66 |
代理公司: |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51 | 代理人: | 王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含盐浓水零 排放 处理 系统 工艺 方法 | ||
1.一种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⑴首先对高含盐浓水进行均质均量处理,并进入pH调节池,投加酸剂,实现对含盐浓水的pH值调节,并调节pH值至3-4;然后对其进行电絮凝处理,去除高含盐浓水中的悬浮物、污染物质;
⑵对步骤⑴中获得的预处理后的高含盐浓水中含有Fe2+和Fe3+,自流进混凝反应池后,通过碱投加装置经管道向混凝反应池中投加NaOH,与Fe2+和Fe3+反应生成Fe(OH)2和Fe(OH)3,去除水中溶解性物质、胶体以及悬浮态污染物;同时加入纯碱,与浓水中的Ca2+和Mg2+反应,生成沉淀,并随混凝反应一起去除浓水中的硬度;
⑶通过管式微滤装置对步骤⑵中获得的混合液进行过滤处理,混合液中的悬浮絮体被管式微滤膜截留,获得清液和浓缩液,其中,清液渗透过微滤管式膜,并经管道由渗透液出口流进中间水池,浓缩液回到混凝池继续循环;中间水池的浓水通过中间水池提升泵打入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浓水渗透过反渗透膜,成为淡水,并经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淡水出口进入回用水池;反渗透浓水,经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浓水出口进入RO浓水池;
⑷通过电渗析装置对步骤⑶中获得的RO浓水进行电渗析处理,获得电渗析淡水和电渗析浓水,所述电渗析淡水由淡水出口流进回用水池,所述电渗析浓水由浓水出口流进最终浓水池;
⑸通过MVR蒸发器对步骤⑸中获得的最终浓水池的电渗析浓水进行蒸发结晶处理,蒸发过程中,盐结晶析出由分离器底部出料至料浆储罐储存,达到一定量后送离心机分离,母液返回;盐结晶析出同时,料液继续循环蒸发直到饱和,送去料浆储罐冷却,结晶盐去离心分离,最终完成高含盐废水处理回用。
2.一种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按序依次由管道连接的进水调节池、pH调节池、电絮凝装置、混凝反应池、管式微滤装置、中间水池、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回用水池、RO浓水池、电渗析装置、最终浓水池及MVR蒸发结晶装置;所述pH调节池的旁侧设有酸投加装置;所述混凝反应池的旁侧设有碱投加装置和纯碱投加装置;所述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的淡水出口与所述回用水池的进口经管道连接,所述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的浓水出口与所述RO浓水池的进口经管道连接,RO浓水池出口与电渗析装置进口经管道连接,电渗析装置淡水出口与回用水池进口经管道连接,电渗析装置浓水出口与最终浓水池进口经管道连接;最终浓水池出口通过进料泵与MVR蒸发结晶装置进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池提升泵,所述调节池提升泵的进口与所述进水调节池经管道相连接,所述调节池提升泵的出口与所述pH调节池的进口经管道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间水池提升泵;所述中间水池提升泵的进口与所述中间水池经管道连接;所述中间水池提升泵的出口与所述海水淡化反渗透装置的进口经管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泥浓缩池及板框压滤机,所述混凝反应池的排污口与所述污泥浓缩池的进口通过污泥输送泵经管道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的上清液出口通过上清液输送泵与所述进水调节池的进口经管道连接,所述污泥浓缩池的排污口通过污泥输送泵与所述板框压滤机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pH调节池内还设有在线pH检测仪。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含盐浓水排放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装置由电解槽、脉冲直流电源、DSA阳极板、不锈钢阴极板、感应铁极板、鼓风机、穿孔曝气管及导线电缆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新能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新能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500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