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茶叶香气成分中旋光异构体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8036.9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80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20 |
发明(设计)人: | 吕海鹏;朱荫;林智;邵晨阳;穆兵;谭俊峰;戴伟东;郭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2;G01N30/06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0 | 代理人: | 刘晓春 |
地址: | 31000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茶叶 香气 成分 中旋光异构体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香气成分分析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茶叶香气成分中旋光异构体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茶叶香气是多种挥发性成分的混合物,其基本组成可以分为脂肪族、芳香族及挥发性萜类化合物三大类。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多具有怡人的香气,且具有较低的香气阈值,因此对茶叶香气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茶叶中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已有上百种之多,其中含量较高的有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 oxide A、B、C、D)、橙花叔醇、α-紫罗兰酮、α-松油醇、α-蒎烯、柠檬烯和4-萜品醇等。
从化学结构上看,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往往含有1个甚至多个手性碳原子,存在1对或多对对映异构体(如呋喃型、吡喃型芳樟醇氧化物各有2个手性中心,分别存在2对对映异构体);另外,从香气品质上看,同一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香气特征和阈值差异极大。例如:S-α-紫罗兰酮具有类似木材的香气,阈值为20-40μg·L-1,而R-α-紫罗兰酮具有紫罗兰芬芳,阈值为0.5-5μg·L-1,它们的消旋体则呈现强烈的甜花香气味;在如,S-(-)-柠檬烯有似鲜花的清淡香气,而R-(+)-柠檬烯则具有愉快的新鲜橙子香气。由此可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对其香气品质的影响很大,它们不同组成比例引发的致香效果差异很大,而且这种差异对茶叶香气品质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目前尚无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茶叶香气品质成分的科学认知。可见,建立一种茶叶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有助于从立体化学层面上了解不同茶叶关键香气成分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等提供重要的科学的理论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茶叶香气成分中旋光异构体的检测方法。
为此,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茶叶香气成分中旋光异构体的检测方法,所述茶叶香气成分中旋光异构体的检测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分别富集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和用乙醚稀释配置得到的一系列浓度范围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标准品,相应地得到茶叶萃取物和标准品萃取物;
(2)将上述茶叶萃取物和标准品萃取物分别经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以茶叶萃取物和标准品萃取物的质谱检测结果获得茶叶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种类,以标准品萃取物的手性气相色谱检测结果建立标准曲线并得到茶叶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含量;
所述标准曲线的横坐标为:茶叶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浓度与标准品浓度的比值,所述标准曲线的纵坐标为:茶叶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色谱峰面积与标准品色谱峰面积的比值;
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中气相色谱柱为β-DEX110手性色谱柱,中极性固定相的全甲基化β-环糊精,10%(β-DEX 110)和20%(β-DEX 120)β-环糊精的含量保持相似的对映立体选择性,规格为60m×0.25mm×0.25um。色谱柱的填料和规格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检测的效果,用于常规茶叶香气分析的气相色谱柱一般不能实现本发明所需要的检测分析。
所述茶叶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化合物为S-(-)-α-蒎烯、R-(+)-α-蒎烯、(2R,5R)-芳樟醇氧化物A、(2S,5S)-芳樟醇氧化物A、(2R,5S)-芳樟醇氧化物B、(2S,5R)-芳樟醇氧化物B、R-(-)-芳樟醇、S-(+)-芳樟醇、S-(+)-4-萜品醇、R-(-)-4-萜品醇、(2S,5R)-芳樟醇氧化物C、(2R,5S)-芳樟醇氧化物C、(2S,5S)-芳樟醇氧化物D、(2R,5R)-芳樟醇氧化物D、S-(-)-α-松油醇、R-(+)-α-松油醇、S-α-紫罗兰酮、R-α-紫罗兰酮中的任意一种或任意两种及以上的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03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