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自动扶正管内爬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8919.X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4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郑杰;郭稚薇;窦益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L55/28 | 分类号: | F16L55/28;F16L101/10;F16L101/3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71006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扶正 爬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爬行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扶正管内爬行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管道自身高效、便捷、环保等特点,管道运输已经成为与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并行的五大运输手段之一。但是由于管道在长期服役状态下会受到腐蚀、重压以及外部力冲击等原因,管道会出现老化,产生裂纹、漏孔发生泄漏等现象,同时管道内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结垢,造成管输效率降低,物耗、能耗增加,工艺流程中断,带来安全隐患。所以,针对管道状况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十分必要,但是管道传统的检修方式多采用挖掘法以及抽样检测法等,这种人工挖掘的方式效率低且工程量大。
管内爬行器是一种可沿管道的内部或外部自动行走的机、电、仪一体化系统,并可携带一种或多种传感器以及操作装置,如超声传感器、涡流传感器、管道清理装置等,在操作人员远距离的控制下,可以实现一系列的管道检测及维修作业。由管道机器人代替人工检测的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检测的精度、准确度,对改善劳动条件、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爬行器在作业工程中运行速度的平稳性,以及过弯能力、越障能力等都直接关系到作业的效果。而且目前存在的部分设计产品并未考虑到爬行器的自动扶正能力,尤其是两段式机身爬行器,这可能导致爬行器在中部万向节处塌陷,使爬行器在管道内卡住无法完成预定作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自动扶正管内爬行装置,通过在机身中部增加自动扶正机构,使爬行器在机身连接处具有支撑机构并有自动扶正功能,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实用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自动扶正管内爬行装置,包括两个机体14,所述的两个机体14之间通过万向节16相连,机体14未连接的两个端部分别安装有伸缩腿结构;
所述的伸缩腿结构包括在每个机体14端部安装的导向杆8和三个机腿13,所述的机腿13分为一个主机腿和两个副机腿,所述的两个副机腿顶部之间相连后,通过可转动方式连接在机体14的端部,主机腿直接以可转动方式连接在机体14的端部;各个机腿13上设置有前端弹簧2、后端弹簧4与二级滑套3,二级滑套3设置在前端弹簧2与后端弹簧4之间,机腿13顶部安装有轮部1,所述的导向杆8上安装有主弹簧7,主弹簧7上设置有一级滑套6,一级滑套6与二级滑套3之间通过连杆5支撑连接;
所述的机体14上设置有三组扶正推杆11,分别为底部平行两组,顶部一组;扶正推杆11上套有扶正弹簧10,扶正推杆11端部安装有扶正轮9。
所述的三个机腿13呈伞形分布在导向杆8周围。
所述的扶正推杆11为径向支撑式。
所述的三条机腿13为120°周向对称分布。
所述的扶正轮9为万向轮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扶正部分可有效支撑起爬行器中间部位,防止两段式机身在连接处塌陷;扶正部分为径向支撑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
参照图1,爬行器为三腿支撑式伞形结构,三条腿为120°周向对称分布。轮部1通过机腿13连接在机体14上,机腿13上套有前端弹簧2,二级滑套3,后端弹簧4。一级滑套6通过连杆5与二级滑套3相连。当爬行器在管道内部遇到障碍时,某一条轮腿或几条轮腿可通过前端弹簧2的伸缩带动连杆5径向摆动,使得机腿13产生径向收缩的效果达到越障的目的。当管径发生变化时,前端弹簧2开始收缩,二级滑套3向前滑动,通过连杆5带动一级滑套6向后运动压缩主弹簧7,一级滑套6的运动再次带动连杆5,使得轮腿的张角进一步缩小,以达到自适应管径的目的,并能较好克服因管壁内的凹凸不平等出现的障碍因素。
自动扶正部分由扶正轮9、扶正弹簧10、扶正推杆11组成,在爬行中部上下布置形成三点式支撑,如图2中的三个自动扶正部分一12、自动扶正部分二15、自动扶正部分三17所示。扶正轮9通过扶正推杆11与机体14相连,扶正弹簧10套在扶正推杆11上。当遇到障碍时,扶正轮9受力并通过扶正弹簧10的收缩推动扶正推杆11上下运动。当管径发生变化时,自动扶正部分的扶正弹簧10产生相同的收缩量,推动扶正推杆11产生相同位移,保持了受力的平衡,并能够始终给予爬行器中部有力支撑。同时扶正轮9采用万向轮结构,使得爬行器在转向和越障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石油大学,未经西安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9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