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排量机油泵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8970.0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38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31 |
发明(设计)人: | 周小强;马天长;曹永伟;闫立虎;周和平;高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3/20 | 分类号: | F16N13/2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旭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6 | 代理人: | 谭琳娜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排量机油泵 压力反馈腔 连通腔 泵盖 偏心环 转子 压力波动 变排量 反馈腔 机油泵 泵体 分隔 减小 排量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变排量机油泵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所述的可变排量机油泵,包括泵体,泵盖,转子,偏心环,在偏心环上设有压力反馈腔,在泵盖上设有连通腔。通过设置压力反馈腔,且压力反馈腔的被分隔成两部分,该两部分反馈腔结合泵盖上的第一连通腔和第二连通腔,在实现了机油泵变排量作用的同时,减小了排量变化时的压力波动,其结构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内燃机的机油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变排量机油泵;同时,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该可变排量机油泵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机油泵种类主要有齿轮泵、转子泵、叶片泵、螺杆泵、柱塞泵等。其中齿轮泵及转子泵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变量不易实现,因此以定排量居多。叶片泵由于其结构的灵活性适合变量机构的设计和变量效果的实现,因此,市场上叶片泵大多是变排量的。
变量叶片泵又主要分为机械式一级压力反馈排量调节泵和二级电磁阀控制排量调节泵两种,也有少数双弹簧形式的二级变量泵。一级变量泵可以实现排量一级可调。二级电磁阀控制变排量机油泵可以实现两级压力可调,相比于一级变量泵控制精度与效率更高。
作为一级可调或电磁阀二级可调的变量叶片泵的主体结构中,主要包括具有容置腔的泵体,连接于泵体上以将容置腔封装的泵盖,转动设置于容置腔内的转子,与转子偏心设置的偏心环,转子和偏心环之间因叶片而被分隔成若干的容积室,各所述容积室的容积因转子带动叶片的转动而改变,以吸入和排出机油,于具有增大容积的容积室对应位置的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油口,于具有减小容积的容积室对应位置的泵体上设置有出油口,同时,在泵体内设有对偏心环进行弹性顶推的诸如弹簧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通过对偏心环的弹性顶推,使得自然状态下,偏心环和转子之间具有最大偏心距;随着转子的转动而使发动机内部压力增大时,该压力反馈至偏心环上,使偏心环逐步克服弹性元件的顶推,而具有相对于转子的运动,该运动多为以一个枢转轴为旋转轴的转动,基于该转动,使得偏心环和转子之间的偏心距逐渐变小,进而实现泵送油量的进一步改变。
基于如上现有机构,一级变量泵虽然实现了泵的排量可调但其只是对高转速下的流量进行调节,限于怠速工况较高的机油压力要求,其中转速工况压力超出了发动机需求值,从而造成了发动机功率浪费。二级电磁阀控制变排量调节泵可以解决机械式变量泵的中转速压力过剩的问题,但由于增加了电磁阀、线束等零部件使得成本上涨较大,且增加ECU标定等工作延长了开发周期,使得系统的复杂度上升,可靠性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电磁阀的突然动作可能造成泵体内滑块的突然回弹引起压力波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可变排量机油泵,以机械结构替代电磁阀,减小压力波动,提高使用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可变排量机油泵,包括具有容置腔的泵体,连接于所述泵体上以将所述容置腔封装的泵盖,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置腔内的转子,与所述转子偏心设置的偏心环,所述转子和所述偏心环之间因叶片而被分隔成若干的容积室,各所述容积室的容积因所述所述转子带动叶片的转动而改变,以吸入和排出机油,于具有增大容积的容积室对应位置的所述泵体上设置有进油口,其还包括:
压力反馈腔,形成于所述偏心环和所述容置腔的内壁之间,且构成对发动机内部压力的油压反馈,以使所述偏心环因所述压力反馈腔的压力变化而相对于所述转子运动;
第一密封件,与所述偏心环随动设置,以构成所述压力反馈腔边界的密封;
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压力反馈腔内,以将所述压力反馈腔分隔成与发动机连通的第一反馈腔,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的第二反馈腔;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偏心环随动设置,并保持所述偏心环和所述容置腔内壁之间的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97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