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6690.4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5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宋乐春;陈保莲;范思远;张静;程国香;宁爱民;李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12;C08L23/08;C08L53/02;C08L83/08;C08K3/36;C08K5/134;C08K5/526;C08K5/375;C08K5/13;B29C48/92;C04B2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老化 性能 车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高密度聚乙烯:100份;
聚丙烯:10~20份;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5~10份;
SBS:10~15份;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5~8份;
受阻酚型抗氧剂:1~5份;
亚磷酸酯型抗氧剂:0.5~3份;
其中,所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由正硅酸乙酯与有机硅烷发生共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
所述有机硅烷为有机多硫硅烷,所述有机多硫硅烷为双-[γ-(三甲氧基硅)丙基]二硫化物、双-[γ-(三甲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二硫化物、双-[γ-(三烷氧基)丙基]五硫化物、双-[γ-(三氯基硅)丙基]二硫化物、双-[γ-(三氯基硅)丙基]四硫化物、双-[γ-(三氯基硅)丙基]五硫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原料包括氢氧化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硅酸乙酯、有机硅烷和水,所述氢氧化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硅酸乙酯、有机硅烷和水的重量比为(0.57~1.71):(2~6):(14~20):(0.18~3.5):1000;
所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氢氧化钠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于水中,然后缓慢加入正硅酸乙酯和有机硅烷,进行共水解和缩聚反应,反应完成后进行第一洗涤、第一过滤和第一干燥,然后加入到乙醇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再进行加热回流,然后进行第二洗涤、第二过滤和第二干燥,即得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氢氧化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硅酸乙酯、有机硅烷和水的重量比为(0.8~1.4): (3~5):(18.69-X):X:1000,其中X=0.22~2.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水解和缩聚反应的温度为20~40℃,时间为2~6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密度聚乙烯的熔体流动指数为0.5~35 g/10 min。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的熔体流动指数为10~30g/10 min。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熔体流动指数为10~40g/10 min。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SBS为线型结构,分子量为5万~25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受阻酚型抗氧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对叔丁基邻苯二酚、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二乙基膦酸酯、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碳醇酯、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异辛醇酯、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1,3,5-三甲基-2,4,6-三(3,5-二叔丁基-4-羟基苄基)苯中的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亚磷酸酯型抗氧剂为三(4-壬苯基)亚磷酸酯、三(2,4-二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四(2,4-二叔丁基苯基-4,4’-联苯基)双膦酸酯、双(十八烷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2,4-二叔丁基苯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双(2,6-二叔丁基-4-甲苯基)季戊四醇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车辙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将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SBS、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受阻酚型抗氧剂和亚磷酸酯型抗氧剂混合均匀后,经挤出机,共混挤出、造粒,得到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669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