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6690.4 | 申请日: | 2017-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55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宋乐春;陈保莲;范思远;张静;程国香;宁爱民;李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12;C08L23/08;C08L53/02;C08L83/08;C08K3/36;C08K5/134;C08K5/526;C08K5/375;C08K5/13;B29C48/92;C04B2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老化 性能 车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抗车辙剂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高密度聚乙烯100份,聚丙烯10~20份,乙酸‑醋酸乙烯共聚物5~10份,SBS 10~15份,有机‑无机复合材料5~8份,受阻酚型抗氧剂1~5份,亚磷酸酯型抗氧剂0.5~3份;其中,所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由正硅酸乙酯与有机硅烷发生共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本发明抗车辙剂不仅显著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性能,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抗老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抗车辙剂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高等级公路交通流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运输车辆的日益重载化和交通流的渠化,车辙成为造成路面损坏的主要形式,严重影响路面行车的舒适性和道路使用寿命。高性能改性沥青的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当前路面建设的迫切要求。
目前,通过提高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的方法来防止车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此项技术采用的工艺主要有使用高粘度的硬质沥青胶结料,以及向沥青混合料中掺加天然沥青或聚烯烃添加剂等几种方法。由于掺加聚烯烃添加剂具有施工工艺简单、使用方便、对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改善显著等优点,近年来在公路路面基层和底层的应用中持续稳定增长。但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聚合物对氧、臭氧和紫外光的耐老化性较差;(2)在改善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同时,降低了其低温性能。
CN101357835A公开了一种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添加剂,其包括聚乙烯PE 20~70%、聚酯PES 0.9~10%、聚丙烯PP 15~60%、聚氯乙烯PVC 20~50%、氯化聚丙烯PP-C 5~10%、橡胶 3~5%、沥青 1~6%、纤维素 1~4.5%、助剂 0.1~0.5%。聚合温度为T,130℃≤T≤190℃,产品颗粒大小规格为1MM≤D≤6MM呈颗粒状(90%的该类产品)。所制备高模量添加剂主要以废旧聚合物为原料,该添加剂能够明显提高沥青混凝土的高温抗车辙性能,但却没有考虑其抗老化性,影响使用寿命。
CN102964525A公开了一种道路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方法包括:将各原料混合后,通过熔融挤出、切粒、干燥制备而成,原料组成及各原料所占重量份为:聚烯烃100份,废橡胶粉3~30份,马来酸酐0.5~2份,过氧化二异丙苯0.05~0.2份。该方法所制备的添加剂能显著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同时也存在抗老化性能不足的问题。
综上,现有技术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但存在降低沥青混凝土的低温性能,以及抗老化性能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抗车辙剂不仅显著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抗车辙性能和低温性能,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沥青混凝土的抗老化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抗老化性能的抗车辙剂,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原料组分:
高密度聚乙烯:100份;
聚丙烯:10~20份;
乙酸-醋酸乙烯共聚物:5~10份;
SBS:10~15份;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5~8份;
受阻酚型抗氧剂:1~5份;
亚磷酸酯型抗氧剂:0.5~3份;
其中,所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由正硅酸乙酯与有机硅烷发生共水解和缩聚反应形成。
所述有机硅烷为有机多硫硅烷。
所述有机多硫硅烷为双-[γ-(三烷氧基硅)丙基] 多硫化物,其中烷氧基为甲氧基或乙氧基;分子中硫以-Sn-存在,其中n=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66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