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氘代芳香类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93515.4 | 申请日: | 2017-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81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11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博;王欣;钟大猷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09/08 | 分类号: | C07D209/08;C07D333/54;C07B59/00;C07C41/24;C07C43/20;C07C201/12;C07C205/37;C07D215/06;C07D295/023;C07D295/033;C07D209/86;C07D213/74;C07D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马丽娜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芳香 有机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氘代芳香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先将卤代芳香化合物和碱金属盐MA一起溶于氘代溶剂或氘代溶剂与常规溶剂的混合溶剂中,然后滴加有机硅试剂,在–40℃到150℃下搅拌反应,反应后分离提纯,即得到氘代芳香化合物;该方法不需要过渡金属或者金属锡试剂的参与,可以高效、经济、绿色的制备氘代芳香化合物,所制备的氘代产物中氘代率大于95%。该方法条件温和,底物普适性好,产率高,所制备的氘代化合物广泛地应用在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氘代芳香类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属于有机合成领域。
背景技术
氘代化合物由于其在质谱(MS)、核磁共振谱(2H NMR)和电子自旋共振谱(ESR)中显示出独特的信号,而广泛地应用于反应中间体标记、生物代谢分析、天然产物生源合成验证、农药残余检测和污染源跟踪等方面[a)Pieniaszek,H.J.;Mayersohn,M.;Adams,M.P.;Reinhart,R.J.;Barrett,J.S.J.Clin.Pharmacol.1999,39,817.b)Yen,K.C.;Stone,J.A.;Carides,A.D.;Rolan,P.;Woolf,E.;Ju,W.D.J.Pharm.Sci.1999,88,568.c)Gani,D.;Young,D.W.J.Chem.Soc.,Chem.Commun.1983,576.d)Gani,D.;Hitchcock,P.B.;Young,D.W.J.Chem.Soc.,Chem.Commun.1983,898.]。尤其是在仿制药研发中,所有的仿制药物都需要用氘代的化合物来做一致性评价。此外,由于C–D键和C–H键键能的差异,常常用于研究有机反应中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为反应机理的预测提供信息。[Wiberg,K.B.Chem.Rev.1955,55,713.]这种键能的差异性也应用在药物化学之中,科学家发现将药物分子中特定的氢替换成氘后,有可能延缓药物代谢而延长半衰期。最近,氘代药物(heavydrugs)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如2015年FDA就批准了deutetrabenazine(SD-809)在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方面的应用。此外,deuterated venlafaxine和其他几个氘代药物也进入临床研究。[a)Elison,C.;Rapoport,H.;Laursen,R.;Elliott,H.W.Science 1961,134,1078.b)Shao,L.;Abolin,C.;Hewitt,M.C.;Koch,P.;Varney,M.Bioorg.Med.Chem.Lett.2006,16,691.c)Sharma,R.;Strelevitz,T.J.;Gao,H.;Clark,A.J.;Schildknegt,K.;Obach,R.S.;Ripp,S.L.;Spracklin,D.K.;Tremaine,L.M.;Vaz,A.D.N.Drug Metabolism and Disposition 2012,40,625.d)Gant,T.G.J.Med.Chem.2014,57,3595.e)Gant,T.G.;Sarshar,S.Methods of Reduction of InterpatientVariability.US 2010/0076087 A1,2010.f)Thomas,G.G.;Sarshar,S.;Hyung,S.W.WO2008/140859A1,2008.g)Braman,V.;Graham,P.;Cheng,C.;Turnquist,D.;Harnett,M.;Sabounjian,L.;Shipley,J.Clin.Pharmacol.Drug Dev.2013,2,53.h)Schneider,F.;Hillgenberg,M.;Koytchev,R.;Alken,R.-G.Arzneim.Forsch.Drug.Res.2006,56,29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35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