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97542.9 | 申请日: | 2017-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8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1 |
发明(设计)人: | 银增辉;景晓军;张潇文;王振宇;刘振盛;付铁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F02B29/04 | 分类号: | F02B29/04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实现 发动机 快速 冷却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及冷却方法,尤其是对发动机增压后热空气快速冷却的装置。
背景技术
发动机小型化和高强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增压器成为提高发动机升功率的主要技术手段,发动机增压后的空气温度达130℃-150℃,甚至超过200℃。为获得更高的缸内充量密度,提高功率有必要对增压后空进行冷却。经验表明,在给定的增压压力下,增压空气温度每下降10℃,它的密度大约增大3%,发动机热效率约提高0.5%。此外,进气温度的降低也有利于发动机尾气污染物NOx的排放控制。
在整车发动机上常采用空冷中冷器对增压后的空气进行冷却,其冷却效率取决于车速或者电子风扇的转速。如果能够在空冷中冷器之前对热空气进行初步快速冷却,可以减小对车速的限制,同时也有效减小了发动机电子风扇对有效功率的消耗,提高整机的热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因此,有必要对开发一种能够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及冷却方法,以已解决现有的发动机进气冷却装置冷却速度较慢、冷却消耗较大、热效率较低及发动机污染物排放较高等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包括冷却液循环腔2及与所述冷却液循环腔2进行热交换的降温湍流腔3,所述冷却液循环腔2上设有冷却液进口1及冷却液出口4。
进一步的,所述降温湍流腔3内设有多个渐缩腔31。
进一步的,所述降温湍流腔3内设有多组并列设置的湍流通道,每组湍流通道均包括多个串联的渐缩腔31。
进一步的,每组湍流通道中,沿气体流动方向,在前的渐缩腔31的缩小口与在后的渐缩腔31的膨胀口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降温湍流腔3内设有多个湍流翅片5。
进一步的,相邻渐缩腔31连接处均设有湍流翅片5。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循环腔2位于所述降温湍流腔3的外周。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液进口1靠近所述降温湍流腔3的出口,所述冷却液出口4靠近所述降温湍流腔3的入口。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方法,采用上述的冷却装置;经过增压器增压后的热空气由降温湍流腔3进气端进入降温湍流腔3,在降温湍流腔3内进行湍流流动,并与冷却液循环腔2内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后由降温湍流腔3出气端排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装置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装置,降温湍流腔的设置能够增强了气体的湍流强度,能够增强降温湍流腔内气体的换热、提高冷却速度、降低冷却消耗,热效率较高,进而能够降低发动机污染物的排放。
(2)降温湍流腔内设有多个渐缩腔,在渐缩阶段由于局部阻力,气体的压力将会降低,反复进行节流膨胀,温度不断降低;在前的渐缩腔的缩小口与在后的渐缩腔的膨胀口,渐缩腔在渐缩出口空间变大,出现膨胀降温的效果;
(3)降温湍流腔内的湍流片增强了气体的湍流强度,一方面增强了在降温湍流腔内换热,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后期气体在空冷中冷器的换热效果;
(4)冷却液循环腔覆盖了降温湍流腔及时带走了热空气带来的热量,保证了降温效果;
(5)本发明所述的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装置冷却液采用排气端进、进气端出,增大了换热效果,进一步加快冷却速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用于实现发动机进气快速冷却的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冷却液进口;2-冷却液循环腔;21-渐缩腔;3-降温湍流腔;4-冷却液出口;5-湍流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975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动机中冷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具有阀设备的大型二冲程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