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管打入控制系统、方法及暗挖台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05752.8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0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魏彬;胡传正;祁玉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9/10 | 分类号: | E21D9/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颜镝 |
地址: | 221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管 打入 控制系统 方法 台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管打入控制系统、方法及暗挖台车,导管打入控制系统包括:无线遥控装置(10)、无线接收器(20)、控制器(30)和电控液压阀(40),所述无线遥控装置(10)与所述无线接收器(20)采用无线通信信号连接,用于将操作指令以无线方式发送给所述无线接收器(20),所述控制器(30)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器(20)和所述电控液压阀(40)信号连接,所述电控液压阀(40)设置在导杆打入作业机构(50)的工作油路中,用于控制所述导杆打入作业机构(50)的定位和打入动作。本发明使得操作人员能够离开工作座位而到达凿岩机前端进行遥控,在打导管定位过程中能够方便地快速定位,增加工作效率,提高导管打入的效率和定位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管打入控制系统、方法及暗挖台车。
背景技术
在采用暗挖法进行地铁施工时,暗挖大断面的初期支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目前主要以格栅和锚喷混凝土作为初期支护的手段,当栅格放好后再进行超前导管的打入。超前导管的打入要求较为严格,打入后的导管在断面上的分布情况及打入深度将直接影响大断面初期支护的质量,如果打入导管的位置或质量不好,则导致初期支护效果不佳,影响施工质量。
目前在暗挖施工中超前导管的打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用风镐打入导管,另一种是利用暗挖台车打入导管。其中,人工作业时,首先在隧道断面上测量并标记需打入工作杆的位置,然后由操作人员手持风镐将导管一个个打入。手持风镐的方式不但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打入导管的深度也无法保证,在打入过程中,还容易把导管折弯。
暗挖台车是一种地铁暗挖施工机械,利用工作臂前端的凿岩机进行超前导管打入工作。现有的暗挖台车采用全液压控制系统,控制过程中主要依靠液压手柄和开关按钮进行简单的系统控制,其控制精度低,当遇到复杂的施工工况时,难以实现较好的控制效果。
现有的暗挖台车所采用的控制方案存在以下缺点:
1、由于隧道工作面与暗挖台车操控台距离较远,操作人员坐在操作座椅进行打导管作业时,凿岩机前端机构阻挡视线,使得操作人员对推进梁与支撑面的距离、角度不好确认,导致导管定位不准确。
2、整机没有控制器和显示器,主要依靠继电器的切换实现对凿岩机的逻辑控制,可靠性不高,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无法和控制器实现闭环,也不能进行人机交互,作业精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导管打入控制系统、方法及暗挖台车,能够提高导管打入的效率和定位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管打入控制系统,包括:无线遥控装置、无线接收器、控制器和电控液压阀,所述无线遥控装置与所述无线接收器采用无线通信信号连接,用于将操作指令以无线方式发送给所述无线接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器和所述电控液压阀信号连接,所述电控液压阀设置在导杆打入作业机构的工作油路中,用于控制所述导杆打入作业机构的定位和打入动作。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遥控装置包括无线发射器和操作面板,在所述操作面板上设有摇杆和按钮,分别与所述无线发射器信号连接,通过操纵所述操作面板能够将相应的操作指令通过所述无线发射器传递给所述无线接收器。
进一步地,还包括车载操控装置,所述车载操控装置与所述控制器信号连接,所述控制器对从所述车载操控装置和所述无线接收器接收的信号进行检测,并在确认所述车载操控装置有信号输出时,拒绝采纳来自所述无线接收器的操作指令,以及在确认所述车载操控装置无信号输出时,采纳来自所述无线接收器的操作指令。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面板上还设有对应于微动模式的微动开关,对于所述摇杆的相同操作行程,该微动模式下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电控液压阀的控制输出电流值I微小于正常模式下所述控制器对所述电控液压阀的控制输出电流值I正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0575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