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腐蚀钢材及其锻造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26759.8 | 申请日: | 2017-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38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蒋培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培丽 |
主分类号: | C22C38/44 | 分类号: | C22C38/44;C22C38/48;C22C38/50;C22C38/60;C22C38/02;C22C38/04;C21C5/52;C21C7/10;C21C7/072;C21D1/18;C21D1/613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508 | 代理人: | 倪志华 |
地址: | 32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腐蚀 钢材 及其 锻造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材料,特别涉及一种防腐蚀钢材及其锻造工艺。
背景技术
南海诸岛属于海洋性气候,雨量充沛,终年高温、高湿、高盐。世界各强国都想将南海诸岛据为己有,纷纷在南海诸岛建立自己的军事基地,但是部署在这类岛屿上的战机面临盐雾腐蚀、潮湿天气和台风考验,战舰机所用的合金材料在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上述因素,比如很少使用镁合金,不同金属接触点必须采取防电化腐蚀措施,铝合金等金属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接处也需要采取防护措施,为防湿气侵入机体蜂窝结构,通常使用无孔蜂窝芯等,因此,亟待需要研发制备防潮湿、防烟雾、防霉菌的三防措施的合金材料。
目前,现有专利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3422031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耐腐蚀钢材料,包含了碳为3.8wt%~4.1wt%、铬为0.7wt%~0.8wt%、钒为0.25wt%~0.35wt%、钪为0.1wt%~0.2wt%、锶元素0.3wt%~0.5wt%、镍为11wt%~15wt%、余量为铁,该钢板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抗腐蚀和耐摩擦性能。
类似上述具有优异的耐腐蚀与高强度的钢材屡见不鲜,但是能够应用于南海特殊环境的专用钢材目前还很少见,市面上现有的钢材在高温、高湿以及高盐环境下,表面很快出现大量的斑迹、霉菌等,产生斑迹、霉菌的钢材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减少钢材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高温、高湿以及高盐环境,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防腐蚀钢材。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防腐蚀钢材,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碳元素0.01~0.03%,硅元素0.2~0.4%,锰元素0.5~1.0%,磷元素≤0.012%,硫元素≤0.005%,铬元素14.0~16.0%,镍元素9.0~11.0%,钼元素0.1~0.2%,铌元素0.2~0.3%,锆元素0.4~0.6%,其余为铁元素。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碳元素0.02~0.025%,硅元素0.2~0.28%,锰元素0.6~0.7%,磷元素≤0.010%,硫元素≤0.005%,铬元素15.0~15.3%,镍元素10.2~10.6%,钼元素0.13~0.15%,铌元素0.21~0.23%,锆元素0.46~0.49%,其余为铁元素。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碳元素0.023%,硅元素0.26%,锰元素0.68%,磷元素0.008%,硫元素0.004%,铬元素15.3%,镍元素10.4%,钼元素0.14%,铌元素0.23%,锆元素0.47%,其余为铁元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述技术方案是以超低碳合金为设计基础,通过增加Cr、Ni的含量,在氧化性介质作用下,钢材表面能生成厚度约为10nm的氧化膜,紧密附着在钢材表面上,铬元素、镍元素与钢材表面的碳元素结合形成碳化铬、碳化镍,大大提高了钢材的耐湿与耐蚀性,而且,铬能够提高钢材的电极电位,减少微电池数目,进一步提高钢材的耐蚀性,高铬镍含量的钢材不但耐腐蚀性好,而且硬度较高,耐热性与耐磨性均较好;向高铬镍钢材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2~0.3%的铌元素,铌与铬之间具有较大的原子错配度,使铌较难溶于固溶体中,铌的电正性有利于铌与钢材表面的碳元素形成碳化铌,从而在合金中形成初晶相和二次晶相,向铬铌钢材中加入重量百分比为0.4~0.6%的锆元素,锆元素和氧元素有很大的亲和力,在钢材表面能够生成一层致密的、附着力强的氧化膜,保护了钢材表面不容易被腐蚀,由于钛是具有优异钝化性的金属,且在315℃以下均能保持氧化膜具有钝化的特性,有些机械磨损也会很快自愈或重新再生,而且在提高钢材表面耐高温性、防腐蚀性能的同时,铌、锆元素产生了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钢材表面的耐盐雾性能,使其适用于南海岛礁的室外结构和装饰物的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碳元素0.01~0.03%,硅元素0.2~0.4%,锰元素0.5~1.0%,磷元素≤0.012%,硫元素≤0.005%,铬元素14.0~16.0%,镍元素9.0~11.0%,钼元素0.1~0.2%,铌元素0.2~0.3%,锆元素0.8~1.0%,锌元素0.4~0.6%,钾元素0.05~0.08%,氮元素0.1~0.2%,硼元素0.03~0.05%,其余为铁元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培丽,未经蒋培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2675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