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经皮给药功能的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46737.8 | 申请日: | 2017-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19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彭丽华;牛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27 | 分类号: | A61K9/127;A61K48/00;A61K41/00;A61K31/7088;A61P35/00 |
代理公司: | 33200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邱启旺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功能 纳米 聚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经皮给药功能的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纳米囊泡包括脂质聚合物囊泡及附着在脂质聚合物囊泡内的金纳米棒,该纳米囊泡稳定性好,具有热响应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最外侧的脂质结构能够与皮肤表面角质细胞发生融合作用,穿透皮肤进入皮下肿瘤部位,对于皮肤表面的黑色素瘤具有良好的基因治疗和热疗效果,具有靶向可控给药的优势。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表现出高效的基因治疗效果,使其极有希望成为局部传递基因药物的良好载体。在经皮基因治疗皮肤黑色素瘤等肿瘤中,该载药体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今后新型基因药物经皮传递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借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经皮给药功能的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药物以恒定速度依次穿透角质层、表皮层、真皮层,最终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兴制剂。与口服和注射给药相比,有以下3个优点:1.给药方式便捷,对人体影响较小并且在发生副作用时可以及时停止给药;2.能够避免肝脏产生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3.有利于药物在一段时间内可控,缓慢的释放。然而,角质层在有效隔绝有害物质的同时,也阻碍了药物的经皮渗透,研究发现,仅有一些小分子药物能够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穿透角质层或者通过汗腺、毛孔等途径直接进入皮肤。大多数药物,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药物,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治疗需要,这成为研究开发TTS的最大障碍。如何保证足够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治疗剂量,是TTS研究的重点,高新技术及方法的应用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黑色素瘤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临床上很难治愈。黑色素瘤极易发生转移,化学药物容易引起其耐药,导致对化学药物不敏感。黑色素瘤受到多种致癌基因的调控,与基因突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基因治疗黑色素瘤,可以从根源上改变黑色素瘤的基因表达。这种治疗策略理论上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抗肿瘤效果。黑色素瘤通常发病于皮肤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直接通过经皮给药的方式能够直接将药物靶向的传递到肿瘤部位,更加高效的发挥抗肿瘤效果。
在众多促进透皮的策略中,使用纳米粒携载药物能够有效提高透皮的效率。纳米粒是指尺寸小于1000 nm的颗粒。由于尺寸效应,纳米粒的颜色、磁性、光学、导热等许多特性与整体状态相比,均发生较大改变。近年来,针对这些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表面修饰等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纳米粒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药物递送、成像(MRI、光声成像)以及诊断等生物医学领域。在透皮给药方面,纳米给药技术提高了药物在载体中的浓度,并能够使其在皮肤中缓慢可控的释放。纳米粒还能够携载不同物理性质的药物(亲水性和疏水性),提高它们的溶解度与体内生物利用度。使用纳米粒携载药物也能够促进药物的透皮效果,但是对于一些大分子药物,例如多肽,蛋白质,siRNA以及质粒DNA,它们由于自身的亲水性、较大的粒径和分子量,几乎无法穿透皮肤角质层。近年来,有许多研究者报道了促进这些大分子药物穿透皮肤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超声波法、电离子导入法、微针和电穿孔法等。但是,绝大多数的此类研究都需要联合超声波或外加磁场来促进透皮效率,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一些化学促渗剂虽然也可以提高药物的透皮效果,然而化学促渗剂往往会破坏皮肤的角质层结构,对皮肤产生一定的刺激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具有经皮给药功能的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可以携载基因药物,促进基因药物进入皮肤真皮层,且在皮肤酸性PH条件下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结合基因药物进行皮肤靶向经皮给药。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经皮给药功能的金纳米棒-脂质聚合物囊泡,所述纳米囊泡包括脂质聚合物囊泡及附着在脂质聚合物囊泡内的金纳米棒。
进一步的,所述金纳米棒的接枝率为1%-50%。
进一步的,所述金纳米棒的粒径为1-20 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467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