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氨基戊酸的生物转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152661.X | 申请日: | 2017-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24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9 |
发明(设计)人: | 蔡真;翟晓云;张君丽;裴万礼;李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P13/00 | 分类号: | C12P13/00;C12N9/10;C12N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氨基戊酸 氨基转移酶 丁醛脱氢酶 生物转化 二胺 戊醛 高效生产 高效转化 产率 底物 高产 筛选 转化 联合 | ||
本发明公开了5‑氨基戊酸的生物转化方法。本发明首先通过酶的筛选,分别获得了可高效将1,5‑戊二胺转化为5‑氨基戊醛的氨基转移酶,以及将5‑氨基戊醛高效转化为5‑氨基戊酸的γ‐氨基丁醛脱氢酶;然后通过联合氨基转移酶和γ‐氨基丁醛脱氢酶,以1,5‑戊二胺为底物进行反应,可高产获得5‑氨基戊酸,其产量为17.0g/L,产率为2.1g/L/h。本发明提供了一条从1,5‑戊二胺到5‑氨基戊酸的生物转化途径,以及两个高效的氨基转移酶和γ‐氨基丁醛脱氢酶,为5‑氨基戊酸的高效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5-氨基戊酸的生物转化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氨基转移酶和γ‐氨基丁醛脱氢酶将1,5-戊二胺转化为5-氨基戊酸的方法。
背景技术
5-氨基戊酸(5-aminovaleric acid)是一种典型的末端氨基酸,可以用作生产新型奇数尼龙,如尼龙-5,尼龙-6,5和尼龙-5,5。相比于市场中常见的偶数尼龙,如尼龙6、尼龙-6,6和尼龙-10,10,奇数尼龙还具有极好的铁电、热电、压电与介电性能,可用于生产电子类产品,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梁子材,1992)。另外,5-氨基戊酸也是一种重要的C5平台化合物,可用于戊二酸、1,5-戊二醇和5-羟基戊酸等重要化合物的合成(Park,2013)。目前,5-氨基戊酸的生物转化方法有如下两种:
一种方法是将来源于红球菌的L-氨基酸氧化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将L-赖氨酸转化为6-氨基-2-氧代己酸,同时释放过氧化氢。然后6-氨基-2-氧代己酸与过氧化氢发生非酶促反应生成5-氨基戊酸。在L-赖氨酸浓度为17mM下,反应24h后得5-氨基戊酸16.7mM(马金莲,2016)。由于该反应受体系中过氧化氢浓度的限制,因此该方法产率较低。
另一种方法是利用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的L-赖氨酸2-单加氧酶将L-赖氨酸先转化为5-氨基戊酰胺,再通过来源于恶臭假单胞菌的γ-戊酰胺水解酶催化得到5-氨基戊酸。最先利用该途径生产5-氨基戊酸的是韩国Sang Yup Lee教授的研究团队。起初他们将该途径转入大肠杆菌中,并且对大肠杆菌中葡萄糖到赖氨酸的代谢途径进行改造。但改造后的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WL3110无法仅以葡萄糖(20g/L)为碳源生产5-氨基戊酸,在培养基中添加10g/L的L-赖氨酸后,也仅得到3.6g/L的5-氨基戊酸(Park,2013)。随后Sang YupLee教授的研究团队使用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p36davAB3这一工程菌株,采用分批补料发酵最终得到33.1g/L的5-氨基戊酸(Jae Ho Shin,2016)。另外该研究团队也对全细胞催化法生产5-氨基戊酸进行了研究。将重组菌Escherichia coli WL3110进行高密度分批培养,待OD600达到30后加入120g/L的L-赖氨酸,反应96h,最终得到5-氨基戊酸74.1g/L,产率为0.77g/L/h(Si Jae Park,201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5-氨基戊酸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5-氨基戊酸的生产方法是以1,5-戊二胺为底物,通过氨基转移酶和γ-氨基丁醛脱氢酶将所述1,5-戊二胺转化为5-氨基戊酸。
上述方法中,所述氨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如下1)或2)的蛋白质:
1)由序列表中序列1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2)将序列表中序列13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由1)衍生的蛋白质;
所述γ-氨基丁醛脱氢酶的氨基酸序列为如下3)或4)的蛋白质:
3)由序列表中序列1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
4)将序列表中序列14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具有相同功能的由3)衍生的蛋白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526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