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十二内酰胺及其改性树脂的多级串联聚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87430.2 | 申请日: | 2017-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69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刘彪;苑先佩;高斌;陈海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69/14 | 分类号: | C08G69/14;C08G69/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2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十二 内酰胺 及其 改性 树脂 多级 串联 聚合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十二内酰胺水解聚合的方法,通过多级串联操作,实现高压水解段与减压缩聚段的平稳过渡和高效生产,十二内酰胺单体转化率99.9%以上;同时,此工艺具有高灵活度,可以根据产品需要在反应各阶段进行添加剂和/或共聚单体的加入及均匀分散,进行聚十二内酰胺改性树脂的制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十二内酰胺及其改性树脂的多级串联聚合方法,属于聚酰胺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聚酰胺12(也称聚十二内酰胺或尼龙12)是一种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长碳链聚酰胺材料,由十二内酰胺聚合而来。聚十二内酰胺的制备通常可以采用水解聚合工艺,以水为开环剂,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使十二内酰胺开环并生成一定聚合度的低聚物,然后在常压或真空的条件下尽量脱除水分,缩聚使分子量进一步增长达到所需的聚合度,即可得到聚酰胺12聚合物。
US3410832、US3799899、US4837297以及US5696227中均采用传统方法的间歇釜式聚合工艺,这种方法的高压水解段和缩聚段在同一场所进行,优点是设备投资少,工艺灵活,适合不同牌号的切换;但是,间歇法存在明显的缺点,包括:1)间歇操作对后处理设备的利用率非常低,例如过滤器、切粒机、干燥器等,从而使这些设备需要比较大的处理能力,造成投资浪费;2)高压段结束后需要通过一个平稳的卸压过程释放体系的压力,如果释放过快,很容易造成物料暴沸膨胀堵塞釜顶管线,这一过程在间歇釜内很难控制;3)间歇操作结束后,通常会有相当的釜残留在聚合釜内,树脂粘度越高釜残越多,进入下一批次的生产时,这部分釜残又经过一次长时间的高温停留过程,部分降解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4)高压段和缩聚段物料的组成、粘度、反应特点等相差较大,使用同一种聚合釜和搅拌形式很难兼顾;5)间歇釜经历多次高压和负压循环,容易造成设备疲劳和寿命降低,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安全隐患;
参照聚酰胺6工业化生产的工艺,聚酰胺12同样也可以采用连续工艺,从而避免了间歇工艺的一系列缺点。美国专利US5519097中,十二内酰胺和水在环路反应器中进行混合后,进入管式反应器进行290℃的水解开环反应,然后物料进入减压罐进行进一步缩聚反应,连续出料进行造粒。美国专利US5283315也提到了一种具有温度梯度的塔式反应器,但并未提到如何对十二内酰胺和水进行预混合;从塔式反应器流出后,聚合物料通过闪蒸,然后进入卧式聚合反应器进行进一步缩聚。但从实际操作中发现,现有类似的连续工艺也存在若干问题:1)十二内酰胺与水混溶性比较差,连续反应时,物料在混合器中停留时间短,很难将二者混合均匀,从而影响管式/塔式反应器中的聚合效果,上述两个专利中,最终产品中的十二内酰胺残留单体含量均在0.2wt%以上;2)如果需要生产不同批号和规格的聚酰胺12树脂产品,连续工艺中也很难灵活地进行各种添加剂和共聚单体的加入;3)在这些连续工艺的专利中,均是从高压段直接进入常压段,没有压力的梯度下降,物料粘度过快上涨,不利于缩聚的平稳进行和分子量的增长,需要缩聚时间较长,同时也容易造成上述提到的物料暴沸和管线堵塞。
因此,为了解决目前常规间歇工艺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连续工艺混合效果差、灵活性差等缺点的问题,需要开发一种新的连续聚合工艺制备聚十二内酰胺及其改性树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十二内酰胺的多级串联聚合方法,采用多级串联反应装置的多个反应釜实现多级串联聚合,实现了高压水解聚合段和减压缩聚段的平稳过渡成功制备聚十二内酰胺,反应过程中实现了原料的充分混合,原料十二内酰胺转化率在99.9%以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聚十二内酰胺改性树脂的多级串联聚合方法。采用多个反应釜实现多级串联,可根据产品性能要求,在连续生产的条件下,在不同的反应釜中灵活地进行各种添加剂和共聚单体的加入。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制备聚十二内酰胺及其改性树脂的多级串联聚合的反应装置。
为了实现以上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聚十二内酰胺的多级串联聚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874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