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厚度1.5~3.0mm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的热轧汽车用钢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91788.2 | 申请日: | 2017-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3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6 |
发明(设计)人: | 谷海容;汪永国;晋家春;刘永刚;李智慧;卢茜倩;詹华;崔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4 | 分类号: | 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2C38/14;C22C38/60;C21D8/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任晨晨 |
地址: | 243003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厚度 1.5 3.0 mm 屈服 强度 大于 700 mpa 热轧 汽车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厚度1.5~3.0mm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的热轧汽车用钢及其制造方法,其所含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 0.02~0.06%、Mn 1.20~2.00%、Al 0.010~0.050%、P≤0.01%、S≤0.05%、Nb 0.01~0.05%、Ti 0.05~0.12%,V 0.05~0.20%,Mo 0.12~0.2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经以下步骤制备得到: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合金微调站→LF精炼→RH精炼→连铸→铸坯缓冷→热连轧→层流冷却→卷取。其屈服强度为700~760MPa,抗拉强度为760~870MPa,延伸率A80为18~21%,屈强比为0.85~0.95,冷弯性能良好,主要可用作轻量化车身底盘结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薄规格超高强度热轧汽车用钢及其制造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屈服强度在700MPa以上的1.5~3.0mm薄规格高强度热轧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环保、能源形势日趋严峻,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电动汽车与燃油汽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车体骨架的构成。目前,采用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成形精度等优点的高强度钢板的应用正成为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材料的强度、减少钢板的厚度,可实现车辆自重和能耗的降低。
当前各大钢铁企业对于屈服强度700MPa级别的热轧高强钢的主要生产厚度为3~12mm,对于小于3mm的产品少之又少,因为这对产品的成分设计、生产的控制要求高,同时要求产品具有高的强度,还要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成型性能及冲击韧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厚度1.5~3.0mm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的热轧汽车用钢及其制造方法,在保证组织性有要求的同时,可实现稳定的工业化生产。本发明制造的厚度1.5~3.0mm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的热轧汽车用钢组织为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岛状马氏体,晶粒度达到12.5,屈强比0.85~0.95,冷成形性能优良,适合新能源汽车骨架底盘等结构件冲压或辊压工艺要求。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厚度1.5~3.0mm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的热轧汽车用钢,所含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为:C 0.02~0.06%、Mn 1.20~2.00%、Al 0.010~0.050%、P≤0.01%、S≤0.05%、Nb 0.01~0.05%、Ti 0.05~0.12%,V 0.05~0.20%,Mo 0.12~0.20%,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进一步地,所含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优选为:C 0.044~0.06%、Mn 1.5~1.8%、Al 0.025~0.04%、P≤0.005%、S≤0.01%、Nb 0.015~0.045%、Ti 0.06~0.085%,V 0.07~0.18%,Mo 0.14~0.18%,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更进一步地,所含化学成分及重量百分比优选为:C 0.044%、Mn 1.60%、Als0.034%、P 0.003%、S 0.006%、Nb 0.042%、Ti 0.07%、V 0.09%、Mo 0.17%,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
本发明还提供了厚度1.5~3.0mm屈服强度大于700MPa的热轧汽车用钢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铁水预处理→转炉冶炼→合金微调站→LF精炼→RH精炼→连铸→铸坯缓冷→热连轧→层流冷却→卷取;高合金成分体系的铸坯具有高裂纹敏感性特点,为避免铸坯在脆性区产生内部裂纹,进一步保证铸坯内部质量,对铸坯进行堆垛或者进保温坑缓冷处理,缓冷保温温度不得低于600℃,缓冷处理时间为72~80小时。
进一步地,在连铸步骤中,中包温度控制在目标液相线温度以上15℃~40℃,拉速为1.0~1.5m/min,以保证液态钢中溶质分配均匀,避免产生铸态偏析;浇铸时投用动态轻压下,同时使用电磁辊搅拌,以保证溶质元素分配均匀减少铸坯内部偏析、疏松等内部缺陷;同时利用电磁辊搅拌使得杂质上浮以获得好的铸坯内部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19178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