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手打胶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203899.0 | 申请日: | 2017-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6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毅;王丽娜;宋晓彤;王通;李仁俊;张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恒林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05C5/00;B25J18/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421 | 代理人: | 唐修豪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手 成型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机械手打胶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设有出胶机构和用于带动出胶机构运动的机械手,所述出胶机构包括伺服给胶器、送胶通道、容胶腔和成型口,其中伺服给胶器设有用于储存胶体的储存腔,储存腔内设有用于挤压胶体至储存腔前端出胶口送出的挤压活塞,挤压活塞经螺杆与储存腔后端的伺服电动机相连接,储存腔前端开设出胶口,出胶口前端连接送胶通道,送胶通道为锥筒状通道,送胶通道靠近出胶口的一端内径最大,送胶通道前端与容胶腔的进胶口相连接,容胶腔的前端开设半圆形的成型口,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显著提高打胶效率,并节省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机械手打胶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机械打胶已经开始替代人工打胶工作,但仅局限于点、涂胶之后覆盖粘合的情况,需要形成规定胶条形状的外观密封胶条打胶工作至今未能完成,只能用手工打胶。而手工打胶则是低质、低效、浪费、不环保的工作方式,其存在以下问题:
(1)低效:手工成型打胶现在3-4人一组,先在将打胶焊缝两侧贴胶带,手工测量中间应留出的宽度;然后负责打胶的人在中间打胶,打胶头为普通圆孔出胶缓慢;之后有人负责手上蘸水(防止粘胶)上去将胶条抹平、整形到接近的形态;整形完成后揭掉两侧胶带,带走胶带上胶料,留下中间的胶条。
(2)浪费:在中间堆积胶料时由于难确准确的量,为避免不足总是要先堆积更多的胶料,然后整形时将高处抹掉,之后还要揭掉两侧胶带,将超宽部分去掉,以及将头、尾超出部分刮掉,实际有效利用占比很少。
(3)低质:就算在漫长繁杂的工序之后,胶条形状、尺寸依然不够理想。揭掉胶带后剩下的胶条两侧会继续滩流,形成不规则;胶条上部也不会是理想的圆弧型过度;开头和结尾处只能用刮板切掉,无法做成需要的渐薄或圆头的合理形状。(4)不环保:过程中使用大量人力在充斥胶料环境工作,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量浪费的胶料、胶带也将对环将造成很大污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出了一种结构合理、施工效率高且能够保证胶缝一次成型,准确完美、速度快、无滴淌的机械手打胶成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发明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达到:
一种机械手打胶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出胶机构和用于带动出胶机构运动的机械手,所述出胶机构包括伺服给胶器、送胶通道、容胶腔和成型口,其中伺服给胶器设有用于储存胶体的储存腔,储存腔内设有用于挤压胶体至储存腔前端出胶口送出的挤压活塞,挤压活塞经螺杆与储存腔后端的伺服电动机相连接,储存腔前端开设出胶口,出胶口前端连接送胶通道,送胶通道为锥筒状通道,送胶通道靠近出胶口的一端内径最大,送胶通道前端与容胶腔的进胶口相连接,容胶腔的前端开设半圆形的成型口。
本发明中容胶腔尺寸应满足如下条件:其中L指容胶腔的进胶口与出胶口的距离,R指容胶腔的直径,r指出胶口直径,η指粘滞系数,i指流动系数,是实测值,具体为单位时间滴淌口径;出胶孔道尺寸计算:出胶孔道锥度C≥1/2η。
本发明中伺服给胶器通过伺服驱动器与机械手机构连接,成为机械手臂的N+1轴,使用时所有动作参数都通过机械手系统输入,并完成与机械手臂其他轴运动的配合,根据具体需要完成出胶速度、出胶时机、停止时机、制动收尾等工;所述机械手机构包括机械手控制器、六轴机械手,其中第六轴与出胶机构连接固定。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机械手打胶成型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通过系统指令机械手运行到位,机械臂上携带的出胶机构指向密封胶条起点位置,出胶口贴近工作面,按胶条截面参数计算好出胶口与工作面之间的正确角度,其中出胶机构与工作面夹角越大胶条厚度越小,截面越扁平,反之截面越高,越饱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恒林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恒林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038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浴缸清洗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及控制机器人头部转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