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质粒构建与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22722.5 | 申请日: | 2017-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86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邢杰;谢霆;李儒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杰 |
主分类号: | A61K45/00 | 分类号: | A61K45/00;A61K48/00;A61K31/7105;A61P9/10;C12N15/86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1000 海南省***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炎症反应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 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工程领域 血管再狭窄 白细胞 冠状动脉 内皮细胞 破裂过程 血管炎性 炎症调节 炎症信号 炎症因子 易损斑块 质粒构建 重组质粒 粥样硬化 病原体 核因子 血管壁 感染 构建 皮下 质粒 积聚 病变 移植 | ||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轻度的血管炎性病变,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血管壁感染和血管外感染而导致。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发展及易损斑块破裂过程中均参与其中。白细胞一旦在皮下积聚,其与内皮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将使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长期存在。NF‑κB是炎症调节过程中重要的核因子。本发明提供构建可持续抑制NF‑κB活性的重组质粒的方法,设计一对针对抑制炎症信号通路NF‑κB活性的一种变异的IΚB质粒,目的是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移植血管再狭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质粒构建与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自从1999年ROSS提出炎症反应学说后,大量研究均证实了该项学说。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轻度的血管炎性病变,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血管壁感染和血管外感染而导致。炎症反应在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发展及易损斑块破裂过程中均参与其中:在动脉粥样硬化起始阶段,血液中的白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损伤处迁移和粘附,进而穿过内皮,在内皮下积聚。白细胞一旦在皮下积聚,其与内皮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将使血管局部的炎症反应长期存在。随着炎症的不断进展,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还可释放成纤维生长调节因子,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越过内弹力板层进入动脉内膜,表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进而参与炎症反应,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中细胞外基质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平滑肌细胞可产生间质胶原以维持斑块的稳定,而激活的巨噬细胞可产生多种基质金属蛋白酶,后者可有效降解间质胶原蛋白和其他细胞外基质蛋白,使斑块易于破裂;同时,激活的白细胞也可抑制斑块表面间质胶原的更新,增加其脆性,使斑块破裂的可能性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杰,未经邢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227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