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下承压舱散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290629.8 | 申请日: | 2017-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43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亓夫军;何凌磊;李予国;刘惠萍;裴建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下 承压舱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下承压舱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水下承压舱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水下承压舱里安装电子元器件,多采用舱内壁与电子元件直接接触的方式,利用舱外壁与海水直接接触实现元件散热,元件的使热量散发出去;当舱壁与电子元件接触时,由于电子元件仅有一部分与舱壁接触,舱壁受热不均匀,使得舱壁散热不均匀,局限了舱壁热传导能力,无法有效的将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由舱壁迅速地传导出去,导致整个舱体传热效率低,基于上述原因,迫切需要对现有技术的承压舱散热装置进行改进改良,以提高散热效率,延长电子元件的使用寿命,维护设备运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散热效率,延长电子元件使用寿命,维护设备运行稳定性的水下承压舱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下承压舱散热装置,包括承压舱本体、冷凝液循环管和容置槽;所述承压舱本体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面,各个面上设置有容纳冷凝液循环管的容置槽,容置槽设置为U型,且相邻两容置槽之间具有连通部,容置槽内嵌入安装有冷凝液输送管。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凝液循环管采用大面积焊接方式固定在容置槽内或通过在冷凝液循环管与容置槽之间的缝隙中添加导热硅脂固定冷凝液循环管。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凝液循环管包括冷凝液散热管和冷凝液输送管,冷凝液散热管的一端与水泵连接,水泵的另一端与冷凝液输送管连接;冷凝液输送管连接到冷凝液密封槽的出水端,冷凝液密封槽的进水端与冷凝液散热管连接,形成冷凝液循环通道。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冷凝液散热管为铜质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基于承压舱内电子元器件产生的热量都聚集在与之接触的舱壁上,通过在承压舱内壁开设用于安装冷凝液循环管的容置槽,使冷凝液循环管与舱壁紧紧贴合,冷凝液循环管与水泵连接,可以通过简单热交换的方式吸收电子元器件所产生的热量,冷凝液循环管吸收的热量通过与之连接的水泵进行循环散热处理,使得吸收的热量均匀分布在舱壁上,并传递到外部环境中,利用外部海水对舱壁进行降温散热,有效提高了散热效率,显著改善传统水下承压舱散热不均匀的状况,大幅提升水下承压舱的散热效果,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保证了设备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承压舱内容置槽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承压舱本体;2-凝液循环管;3-水泵;4-冷凝液密封槽;5-容置槽;6-冷凝液散热管;7-冷凝液密封槽进水端;8-冷凝液输送管;9-冷凝液密封槽出水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水下承压舱散热装置,包括承压舱本体1、冷凝液循环管2和容置槽5;所述承压舱本体1内表面设置有多个面,各个面上设置有容纳冷凝液循环管2的容置槽5,容置槽5设置为U型,且相邻两容置槽5之间具有连通部,容置槽5内嵌入安装有冷凝液输送管2;为了使冷凝液循环管2更好的贴合在承压舱本体1的内壁,进而提升散热效果,冷凝液循环管2入容置槽5时可采用大面积焊接或在冷凝液循环管2容置槽5之间的缝隙中添加导热硅脂的方法进行固定,两种方法相比而言,大面积焊接导热性能更好但是不易维护,而填充导热硅脂更易维护,但导热性能没有焊接法好。
所述冷凝液循环管2包括冷凝液散热管6和冷凝液输送管8,冷凝液散热管6的一端与水泵3接,水泵3另一端与冷凝液输送管8连接;冷凝液输送管8连接到冷凝液密封槽4的出水端9,冷凝液密封槽4的进水端7与冷凝液散热管6连接,形成冷凝液循环通道;水下承压舱一般为密闭环境,舱承压舱本体1内安装的大功率发热电子元器件长时间运行产生大量热量,热量通过热传导集中在承压舱本体1的舱壁上,冷凝液散热管6吸收这些热量后与与之连接的水泵3进行循环处理,使得热量均匀分布在承压舱本体1的舱壁上,舱壁与海水接触,通过热传导将这些热量快速传递出去,实现散热;所述冷凝液散热管6为铜质管,有助于散热传热,冷凝液循环管2间的连接在安装好后检查气密性。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2906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极接口插头(RCT2‑0)
- 下一篇:汽车风口磁铁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