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机器视觉拍摄的多功能旋转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0660.3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108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洪鑫;王明珠;宋现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B11/24 | 分类号: | G01B11/2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邓宇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机器 视觉 拍摄 多功能 旋转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机器视觉拍摄的多功能旋转装置,其组成包括:支撑底座、马达Ⅰ、马达安装座、马达联轴器、转轴、马达Ⅱ、相机支撑架、托盘联轴器、承载托盘、相机固定架、相机;其中支撑底座固定马达Ⅰ,马达Ⅰ通过马达联轴器连接在转轴上并带动承载托盘转动,承载托盘通过托盘联轴器连接在转轴上,马达Ⅰ和马达Ⅱ通过马达安装座连接固定,马达Ⅱ连接相机支撑架,相机通过固定架连接在支撑架上。当要求相机围绕固定的待拍摄物体旋转360度拍摄时,将待拍摄物体放置在承载托盘上,马达Ⅱ带动相机支撑架旋转,相机每旋转一定角度完成拍摄;当要求相机不动,待拍摄物体自转360度拍摄时,马达Ⅰ通过输出转轴带动承载托盘上的待拍摄物体转动,物体每旋转一定角度,相机完成拍摄;本发明可通过机器视觉多角度旋转拍照、摄像和扫描,实现对物体表面质量检测以及三维表面轮廓重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拍摄旋转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机器视觉检测物体表面质量的旋转拍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大批量的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中,仍有大部分产品需人眼对表面质量进行检测。用人眼检查产品表面质量效率低、易出错、易疲劳,而且人工成本较高,而利用机器视觉检测产品表面质量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尤其是在一些不利于人进入的工况下,或者是极端恶劣条件下,用机器视觉代替人工视觉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机器视觉检测产品表面质量,要获得产品的三维全貌,即可以通过单目视觉,也可以通过双目或多目视觉实现。双目或多目视觉同时需要多个工业相机和支撑架,控制系统较为复杂,占用空间大,相机之间坐标位置的标定复杂,所需成本高;研究通过单目视觉实现产品表面质量检测并通过检测方法的研究最大限度的缩小检测空间,对于在线加工和检测,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多功能旋转拍摄装置用于单目机器视觉。为了获得待检测产品的三维全貌信息,需要工业相机以一定的角度旋转一圈的方式拍摄多幅图像,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多功能旋转拍摄装置采用一种可双向旋转装置,该装置既能实现待拍摄物体旋转,工业相机固定不动,也可以实现工业相机旋转,待检测产品固定不动的两种拍摄方式,降低了对检测空间和检测环境的要求,并且采用同轴旋转机构,保证了相机与待拍摄物体的相对角位移精度。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用于机器视觉拍摄的多功能旋转装置,其组成包括:支撑底座、马达Ⅰ、马达安装座、马达联轴器、转轴、 马达Ⅱ、相机支撑架、托盘联轴器、承载托盘、相机固定架、相机;其特征在于:支撑底座连接并固定马达Ⅰ,马达Ⅰ通过马达联轴器连接在转轴上,承载托盘通过托盘联轴器连接在转轴上,马达Ⅰ通过马达联轴器、转轴、托盘联轴器带动承载托盘转动;马达Ⅰ和马达Ⅱ通过马达安装座连接并固定,马达Ⅱ连接相机支撑架并套在转轴上,相机固定架连接相机支撑架上和相机,马达Ⅱ通过连接相机支撑架、相机固定架带动相机转动。
所述的相机固定架上有升降调节固定螺丝。
所述的相机通过相机固定架连接在相机支撑架上,并可以根据拍摄物体的形状大小,调节相机固定架的升降调节固定螺丝,使相机在相机支撑架上有一个合适的拍摄位置。
所述的马达为DD旋转马达。
所述的马达Ⅰ和马达Ⅱ可以分别单独旋转运行也可以同时旋转运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的旋转拍摄装置有托盘旋转组件和相机旋转组件两种转动结构,既能实现待拍摄物体单独旋转或相机单独旋转,也能实现拍摄物体和相机同时反向旋转,适用于单目视觉的拍摄要求,相比于双目或多目视觉,降低了拍摄难度和相机与物体位置的标定难度;
2.本发明的拍摄旋转装置可以调节相机固定架上的升降调节固定螺丝,调节相机的高度,升降调节功能使应用更加灵活方便;
3.本发明的拍摄旋转装置采用同轴旋转机构,占用空间小,相机与待拍摄物体的相对角位移精度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06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