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的NO2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9671.8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01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宇;王延林;李秋霖;贾子光;孙伟;孙家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12 | 分类号: | G01N27/12 |
代理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专利中心21200 | 代理人: | 李晓亮,潘迅 |
地址: | 1242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石墨 氧化 量子 复合材料 no2 传感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体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的电阻式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依据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敏感膜在工作温度下的电阻变化来实现对NO2的检测。
背景技术
NO2是一种常见的污染气体,其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危害严重,是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双重杀手。二氧化氮可以在大范围内引起多种环境问题,它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酸雨的来源之一。光化学烟雾会严重损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影响作物的生长,破坏建筑材料,影响大气能见度。而酸雨会改变土壤的pH值,阻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业减产甚至绝收;会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树木死亡;会腐蚀建筑物及工业设备,缩短其使用寿命;会污染水源,造成水体pH降低,对渔业造成重大危害并且威胁居民饮用水安全。二氧化氮被人体吸入后,能够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从而引起肺水肿。呼吸系统有疾患的人如哮喘病患者,较易受二氧化氮的影响。对于儿童来说,二氧化氮可能会造成肺部发育障碍。研究指出,长期吸人二氧化氮会导致肺部构造改变。
为了降低或消除NO2的危害就要控制其排放,因而对NO2的实时并且准确地监测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NO2检测的传统方法主要有Saltzman法,化学发光法以及光谱法等。上述方法具有检测下限低,灵敏度高等特点,但是由于它们往往需要较为复杂、昂贵的设备,不适合对环境气体进行实时连续监测。因此人们寄希望于应用气体传感器来对NO2进行监测。根据国家标准,NO2的年平均,24小时平均及1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为19.48ppb,38.96ppb以及97.40ppb。因此,应用于环境监测的NO2传感器必须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较低的检测下限,此外,为了实现实时在线测量,其还需具有较短的响应恢复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制一种具有高灵敏度,低检测下限和快速响应恢特性的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基NO2传感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基于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的NO2传感器,所述的NO2传感器为旁热式结构,包括镍镉合金加热线圈、Al2O3陶瓷管、敏感层、Pt导线和两个金电极,其结构如图1所示。所述的镍镉合金加热线圈位于Al2O3陶瓷管的内部,用于加热NO2传感器;两个金电极位于Al2O3陶瓷管的表面,每个金电极均与Pt导线相连接,通过测量不同气氛中两条金电极间的直流电阻阻值实现测量NO2浓度的功能;敏感层包裹在Al2O3陶瓷管外侧,并完全覆盖两条金电极。
所述的敏感层为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厚度为15~30um。所述的Al2O3陶瓷管为绝缘层,其内径为0.7~0.9mm,外径为1.0~1.5mm,长度为4~5mm。所述的单个金电极的宽度为0.4~0.5mm,两条金电极的间距为0.5~0.6mm。所述的金电极上引出的铂丝导线长度为4~6mm,铂丝导线将Al2O3陶瓷管焊接在通用旁热式六角管座上并加盖防护罩。所述的镍镉合金加热线圈的匝数为50~60匝、电阻值为30~40Ω。
一种基于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的NO2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与乙醇按0.1~0.3: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形成浆料;将浆料均匀涂覆在表面带有一对测试金电极的Al2O3陶瓷管的表面上,使其完全覆盖金电极。
所述的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的涂覆厚度为15~30um,石墨烯在石墨烯/二氧化锡量子点复合材料中的质量分数为1%-10%。Al2O3陶瓷管的内径为0.7~0.9mm,外径为1.0~1.5mm,长度为4~5mm;单个金电极的宽度为0.4~0.5mm,两条金电极的间距为0.5~0.6mm;金电极上引出的铂丝导线,其长度为4~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96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