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电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8650.2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50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5/01 | 分类号: | B62K5/01;B62K2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3022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电动车 | ||
1.一种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安装于车架后部的智能平衡车模块、安装于车架前部的至少一个前轮、安装于车架上的座垫及把手部;
所述智能平衡车模块包括主体部及安装于主体部上的至少一个后轮,所述主体部包括脚踏部、与脚踏部连接的脚踏开关、由脚踏开关控制开启的体感平衡控制系统;
该智能电动车上设置有用以检测把手部转动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体感平衡控制系统信号连接,所述把手部的转动带动前轮转向的同时,上述传感器将把手部转动的信号传输至体感平衡控制系统;
所述车架包括第一分体及与智能平衡车模块连接的第二分体,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为可转动连接,第一分体包括前轮臂并通过该前轮臂与前轮连接,所述座垫及把手部连接于第一分体上;
所述第一分体包括一枢转轴固定部,该枢转轴固定部上设有枢转轴;
所述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之间设有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位于所述枢转轴的后侧;
所述第二缓冲件的第一端与第二分体连接,第二端连接于第一分体上且连接处位于座垫的后部,且第二缓冲件的第一端位于第二端的前侧;
当非平衡车驾驶模式转换为平衡车驾驶模式时,驾驶员的重力向座垫后部位移,重力由第二缓冲件的第二端传递至第一端,以后轮轴为支点,增加第一端至后轮轴的力矩,使得从非平衡车驾驶模式转换为平衡车驾驶模式时更加省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的前轮臂上设有第一枢转部,第二分体包括第二枢转部,所述第一枢转部、第二枢转部通过所述枢转轴可相对转动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包括位于前轮臂上方的连接杆,前轮臂与连接杆之间连接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位于所述枢转轴的前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包括一枢转轴固定部,第二分体包括第二枢转部,所述枢转轴固定部上设有枢转轴,第二枢转部可转动地安装于该枢转轴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臂与前轮之间连接有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位于所述枢转轴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后轮各为两个,所述前轮臂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与两前轮连接;所述第一分体包括位于两前轮臂上方的两连接杆,每一连接杆与对应的前轮臂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缓冲件,所述两第一缓冲件均位于所述枢转轴的前侧;两前轮和两后轮可以同时着地行驶或者仅由两后轮着地行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轮、后轮各为两个,所述前轮臂的数量也为两个且分别与两前轮连接;两前轮臂与对应的两前轮之间分别设有第一缓冲件,所述两第一缓冲件均位于所述枢转轴的前侧;两前轮和两后轮可以同时着地行驶或者仅由两后轮着地行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电动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体与第二分体之间设有旋转限位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865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清洗滤芯的过滤器
- 下一篇:真空滤油机加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