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6196.5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70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30 |
发明(设计)人: | 于士辉;芦新选;王军;彭少泽;马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铁路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尼龙制品厂;西安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M1/18 | 分类号: | B60M1/18;B60M1/28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绝缘 滑道 结构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及制作方法,该绝缘滑道包括芯棒、外覆层和金属接头,所述外覆层的长度小于芯棒的长度,所述外覆层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不锈钢套,且所述外覆层的两端均伸出不锈钢套,所述不锈钢套内侧壁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金属接头靠近外覆层的端部内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制作绝缘滑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一、外覆层的热处理并冷却;二、套装第一密封圈并对不锈钢套进行一次压接密封;三、套装第二密封圈并对金属接头进行二次压接紧固密封。本发明结构简单,解决外覆层与金属接头连接处密封难的问题,提高绝缘滑道的绝缘性和密封性,提高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分相、分段绝缘器中绝缘滑道结构是由金属接头、绝缘芯棒、外覆层组成,考虑到必需满足机车受电弓平顺通过的基本要求,分相、分段绝缘器所采用的绝缘滑道与接触网导线、接头线夹、金属滑道和部分连接件共同组成了受电弓在接触网上平滑过渡的接触通道,并在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中起到了电气分隔两侧接触网的绝缘作用。目前,绝缘滑道主要存在以下二个方面问题:
第一,绝缘滑道结构中外覆层与金属接头的密封效果不好,不能有效地保证金属滑道的绝缘效果和密封性。
第二,考虑到绝缘滑道必须具有耐磨性能,目前,绝缘滑道的外覆层材料选用片状模塑料(SMC)或聚四氟乙烯(PTFE),当外覆层为片状模塑料时,在紫外线长时间的爆晒下,绝缘滑道的外覆层会老化分解,造成纤维外漏,且片状模塑料与受电弓碳滑板连续接触摩擦后,会附着碳粉、粉尘以及导电油脂等,致使绝缘劣化,影响安全使用寿命;若外覆层为聚四氟乙烯时,经常会因为聚四氟乙烯与金属接头连接处密封难的问题引起外覆层与芯棒间渗水,长期在强电场的作用下会形成强酸,加速破坏绝缘滑道内绝缘的密封,降低绝缘滑道的绝缘性能,严重时会造成绝缘滑道电气贯通和绝缘击穿,甚至会造成芯棒脆断,引起事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制作方法简便、制作效率高且密封效果好,解决外覆层与金属接头连接处密封难的问题,提高绝缘滑道的绝缘性和密封性,且外覆层为聚四氟乙烯绝缘外覆层,使绝缘滑道具有好的自洁性和自润性,提高耐磨性能和使用寿命,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芯棒、包裹于芯棒表面的外覆层和设置在芯棒两端的金属接头,所述外覆层的长度小于芯棒的长度,所述外覆层的两端分别套设有与金属接头螺纹配合连接的不锈钢套,且所述外覆层的两端均伸出不锈钢套,所述不锈钢套内侧壁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金属接头靠近外覆层的端部内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外覆层外侧壁上设置有供第一密封圈套装的第一凹槽和供第二密封圈套装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侧壁与不锈钢套的内侧壁紧密接触,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侧壁与金属接头的内侧壁紧密接触。
上述的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芯棒为玻璃纤维引拔棒,且所述芯棒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
上述的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覆层为圆筒形,所述外覆层为聚四氟乙烯绝缘外覆层,所述外覆层的厚度为4mm~11mm。
上述的一种绝缘滑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覆层的端部伸出不锈钢套的长度为3mm~8mm。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制作上述绝缘滑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外覆层的热处理并冷却:首先对外覆层进行热处理,然后将热处理后的外覆层套装在芯棒上,最后将芯棒和外覆层冷却;其中,所述外覆层为圆筒形,且所述外覆层的外圆直径为18mm~32mm,所述外覆层的内圆直径为10mm~2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铁路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尼龙制品厂;西安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未经西安铁路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尼龙制品厂;西安铁路局科学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61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