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轿厢内用机械夹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9630.1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105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勇振机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11/02 | 分类号: | B66B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2266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轿厢内用 机械 夹持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内用机械夹持装置,其包括直角型的安装板和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两个夹持臂,安装板为直角型结构,两夹持臂镜像设置,夹持臂包括固定设置在安装板上的固定臂、通过伸缩传动机构与固定臂连接的夹板和设置在夹板上的橡胶垫板,夹持装置上还设置有驱动伸缩传动机构的电机减速机构以及车轮到位检测装置,电机减速机构和车轮到位检测装置与控制器连接。本发明提供的装置能够安装在狭小的电梯轿厢内,通过在轿厢内安装本装置,能够将自行车的前轮夹住然后提升,使其前轮处于高位,后轮着地的倾斜状态,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利用轿厢在高度上的空间,自行车的长度不会将轿厢空间分隔成两个部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轿厢内用机械夹持装置,具体为一种便于安装在电梯轿厢内能够将自行车前轮夹持后提升装置。
背景技术
在城市生活中,很多人居住在高层住宅中,而高层住宅上下楼必然依靠厢式电梯,由于大多数人的上下班时间是一致的,因此在工作日的早晨和下午会出现乘坐电梯的高峰期。在北方的平原城市,很多人依靠自行车上下班,使用自行车出行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方式,并且十分方便、节省开支,因此有很多人坚持旋转使用自行车出行。
自行车的种类很多,其中,26寸和27寸的山地车和公路赛车是最常见的两种,其价格最低的需要人民币一千元左右,略好一点的则需要三千元以上,可见山地车和公路赛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因此,好一点自行车在户外放置的时候极容易丢失。为了避免自行车丢失,通常人们会将自行车放入自己所居住的楼层的楼道中,以避免自行车轻易丢失,所以要通过电梯将自行车带到自己所居住的楼层上。
26寸和27寸的山地车和公路赛车的长度在1700mm以上,然而,住宅中配置的电梯的轿厢尺寸是相对较小的,即使大一点的轿厢,其长度或宽度也不会达到170cm,尤其是在很多居住密度较大、楼层户数较多的小区中,配置的电梯轿厢尺寸为1300*1300mm,对角线的长度也只有 1800mm,如某些政府督建的保障房小区中,每层十八户,配五部电梯,其中三部常开两部备用,并且电梯轿厢的尺寸为1300*1300mm,住户多,电梯空间小,在这种情况下,将长度为1700mm的自行车放入到电梯轿厢中,就只能利用轿厢的对角线的长度空间,这样,自行车将电梯轿厢的空间从对角线的位置分隔为两部分,如图1所示,即使将前轮和车把扭转90度,加上车把的长度,其长度也达到1500mm左右,电梯轿厢的一侧必然无法容纳,仍然是将电梯轿厢的空间分隔为两个部分,这种情况下,电梯能够容纳的乘客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电梯的运载能力,导致早晚高峰会有大量的人焦急的等待电梯,出现“拥堵”和“低效率”的现象。
尤其是在早高峰,层数低的人会向上乘坐电梯,每层的人都会同时按下“上”“下”两个键,由于电梯被自行车隔开,一部分空间无法得到利用,因此也不会满载,这样就导致电梯会逐层停靠,然而又不能载人或载车,出现效率及其低的情况,严重的时候,下楼梯需要二十分钟之久,让很多人难以忍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申请人认为可以开发一种坚持提升机构,将自行车的前轮夹持后向上提升,通过利用电梯轿厢内的上部空间,将电梯轿厢底面空间腾出来,避免自行车将电梯轿厢分隔为两个部分,导致其中一个角部不能够被充分利用的问题。但是,由于电梯轿厢内空间有限,安装夹持提升装置又需要一定的动力源,因此,在电梯轿厢内安装夹持提升机构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安装的位置、整个装置的体积以及动力源的取得等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安装在电梯轿厢内能够将自行车前轮夹持后提升装置,其能够将自行车车轮夹持固定并将其提升到一定高度,利用轿厢的上部空间,避免自行车将电梯轿厢分隔为两个空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勇振机电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勇振机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96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