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剂施用装置、高位池及其过浓不良藻相的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3880.9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2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庚申;许文军;谢建军;何杰;施慧;汪玮;余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28 | 分类号: | C02F1/28;C02F1/50;C02F1/52;C02F3/34;C02F9/14;A01K61/59;A01K63/00;A01K63/04;C02F103/20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袁忠卫;陈蕾 |
地址: | 31602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剂 施用 装置 高位 及其 不良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粉剂施用装置,包括支撑绳、用于盛放粉剂的施粉体以及使该施粉体浮于水面的浮体,支撑绳能在驱动力驱动下沿养殖池的水面移动,浮体以及施粉体均固定在支撑绳上,上述施粉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供施粉体内部的粉剂向水面逸出的施粉孔;还涉及应用该粉剂施用装置的对虾养殖高位池,以及该对虾养殖高位池的过浓不良藻相的处理方法。本发明中的粉剂施用装置能使除藻净水剂均匀地逸至水体中,并使其迅速、均匀地散开,从而降低对对虾的应激反应,该除藻净水剂能迅速改变不良藻相,净化水质,除藻净水剂施用之后,通过大量排换水,迅速提高了水体透明度,有益菌和营养液,改善水体水质,促进优良藻类生长,为对虾的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粉剂施用装置、高位池及其过浓不良藻相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对虾养殖高位池是指在海边养虾的池塘地势高于海平面,抽海水养对虾。对虾高位池养殖进行到中后期,随着养殖投入品的急剧增多,对虾的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在池塘中大量累积,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导致水体藻色过浓,透明度变低(20cm),水色呈现出暗绿色、黑色或黑褐色等不良藻相。此时,水体中的氨氮、COD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弧菌数量明显升高,对虾的摄食和生长受到影响,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目前,应对这种过浓不良藻相的主要手段为大量换水或利用微生态制剂调水,此类方法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存在见效慢、周期长、易反复等缺点,另外对虾长时间处在不良藻相水体中易引起对虾强烈的应激反应,抵抗力下降,最终导致对虾发病。
粉剂是目前对虾高位池养殖过程中常用于消毒与净化养殖用水的剂型,粉剂的施用方法一般如下:将粉剂溶于水后全池泼洒,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方便,但是也有明显的缺陷:泼洒不均匀,容易造成局部粉剂浓度过高,对对虾造成应激反应,影响对虾的生长与摄食;粉剂难以完全溶解,未溶解的颗粒沉入池底,易被对虾误食,诱发对虾白肠白便等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施粉均匀、使用方便的粉剂施用装置。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应用有上述粉剂施用装置的对虾养殖高位池,该高位池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能实现均匀施粉。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而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对虾养殖高位池过浓不良藻相的处理方法。
本发明解决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粉剂施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绳、用于盛放粉剂的施粉体以及使该施粉体浮于水面的浮体,上述支撑绳能在驱动力驱动下沿养殖池的水面移动,上述浮体以及施粉体均固定在支撑绳上,上述施粉体的外壁上开设有供施粉体内部的粉剂向水面逸出的施粉孔。
作为优选,所述施粉体的外形呈椭圆体状,并沿其长轴方向横卧在支撑绳上,该施粉体的外壁由筛绢网构成,该筛绢网上的网孔即为上述施粉孔;所述浮体呈球状,其为两个并分别设置在上述施粉体的两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筛绢网的网孔孔径为35~45目,该网孔孔径的设计,可控制粉剂滤出速度。
本发明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对虾养殖高位池,包括池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如上所述的粉剂施用装置,各粉剂施用装置均沿高位池的宽度或长度方向设置,且各粉剂施用装置中的支撑绳均沿高位池的长度或宽度方向舒展在高位池的两端,并且驱动力施力于各支撑绳的两端;所述池体的对角处分别设置有至少一台水车式增氧机,池底的中心处设置有中央排污口,且池底的四周高于该中央排污口,同时该池底上还均布有多条增氧管道,该增氧管道与上述粉剂施用装置一一对应,且各粉剂施用装置中的施粉体与对应的增氧管道上下相对设置。
作为优选,相邻的所述增氧管道之间的间距为1.6~2m,各增氧管道上的相邻增氧孔的间距为1.0~1.5m,各增氧管道的功率均为0.15~0.25kw/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未经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388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