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超临界运行方式的乙烯低聚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29612.6 | 申请日: | 2017-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8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H·雷克尔;G·施托赫尼奥尔;D·马施迈尔;S·派茨;J·沙伦贝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赢创德固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24 | 分类号: | C07C2/24;C07C11/08;C07C11/107;C07C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宓霞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临界 运行 方式 乙烯 | ||
1.将乙烯低聚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使包含乙烯和惰性介质的混合物接触固体催化剂
其特征在于
所述惰性介质在所述混合物中的重量比例大于乙烯在所述混合物中的重量比例,
所述惰性介质是烷烃或环烷烃,其中所述烷烃或环烷烃具有至少3个并且最多7个碳原子,
和关于乙烯在所述混合物中的比例选择所述混合物的压力和温度,使得乙烯和惰性介质处于超临界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提供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所述混合物,和然后将其与所述固体催化剂接触,其中根据备选方案a)或者根据备选方案b)提供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所述混合物:
a)通过提高压力和/或温度将惰性介质转变成超临界状态,并将乙烯计量加入到所述超临界惰性介质中而获得超临界混合物;
b)将惰性介质和乙烯混合以得到混合物,并通过提高压力和/或温度将该混合物转变成超临界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性介质是如下物质中的一种:丙烷、异丁烷、正丁烷、异戊烷、正戊烷、正己烷、正庚烷、环戊烷、环己烷、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2-甲基己烷、3-甲基己烷、甲基环戊烷、甲基环己烷。
4.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所述惰性介质是异丁烷,其特征在于当与所述催化剂接触开始时,乙烯在所述混合物中的比例为在4重量%和30重量%之间,将所述混合物的压力调节到在25×105Pa和100×105Pa之间的值,和将所述混合物的温度调节到在90℃和200℃之间的值,条件是乙烯和异丁烷二者都处于超临界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混合物与至少一种伴随物质一起作为反应物混合物提供,其中当与所述催化剂接触开始时,所述反应物混合物具有如下组成,所述组成加和至100重量%:
异丁烷:70重量%至96重量%;
乙烯:4重量%至30重量%;
所有伴随物质的总和:大于0重量%至最大5重量%。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具有如下组成的产物混合物从所述催化剂中抽取出,所述组成加和至100重量%:
7.根据权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所述惰性介质是正己烷,其特征在于当与所述催化剂接触开始时,乙烯在所述混合物中的比例为在5重量%和30重量%之间,将所述混合物的压力调节到在25×105Pa和100×105Pa之间的值,和将所述混合物的温度调节到在90℃和250℃之间的值,条件是乙烯和正己烷二者都处于超临界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至7的任一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是固体,其包含至少两种组分,其中第一组分包含至少一种选自Ni、Cr、Fe、Ti的元素,其处于金属和/或氧化物和/或氢化物形式,和其中第二组分包含至少一种选自Al2O3、SiO2、TiO2、ZrO2的金属氧化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至8的任一项的方法与再生所述催化剂的方法的组合,其具有如下特征:
a)在低聚操作中进行所述低聚,在所述低聚操作中使各自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惰性介质和乙烯与所述催化剂接触;
b)在再生操作中进行所述再生,在所述再生操作中在不存在乙烯、氢和氧的情况下,用液体冲洗介质冲洗所述催化剂;
c)随时间推移,在所述低聚操作和所述再生操作之间进行交替操作,使得在限时的低聚操作之后是限时的再生操作,并且后者之后又是限时的低聚操作;
d)所述催化剂总是在相同的位置处,由此低聚操作和再生操作二者都在该位置处发生;
e)所述催化剂处于的位置被供应以正或负的热能以将预定的温度赋予到其上,其中在所述催化剂处的实际温度完全可能以时间和空间上限制的方式偏离预定的温度;
f)在再生操作中的预定温度低于在低聚操作中的预定温度;
g)与在低聚操作中相比,在再生操作中在所述催化剂处于的位置处的压力是更低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赢创德固赛有限公司,未经赢创德固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2961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