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及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37828.7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8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王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铭佑高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83/07 | 分类号: | C08L83/07;C08L83/08;C08K5/00;C08K5/3415 |
代理公司: | 合肥道正企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4130 | 代理人: | 武金花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 密封条 耐高温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温耐火材料制造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环保等因素逐渐成为人们选择汽车的关键要求之一。涡轮增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降低了汽车能耗的同时提高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越来越受到广大汽车厂家的青睐,成为汽车节能技术领域中的佼佼者。
中间冷却器,简称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涡轮增压的机动车中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中冷器是增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无论是机械增压发动机还是涡轮增压发动机,都需要在增压器与发动机进气歧管之间安装中冷器。但是涡轮增压后的空气直接进入发动机中可能会导致燃烧不稳定,因此需要增加中冷器来降低涡轮增压后的空气温度。
将汽车中使用的常规散热器里面的EPDM密封条直接应用于中冷器时,会出现密封条耐高温性不够的问题,进而导致中间冷却器无法使用。因此,为中间冷却器设计一种具有较强耐高温性的密封条以保证蜗轮增压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及制备方法,相比于普通密封条能够更好的适应中间冷却器的高温环境,密封性能可靠,使用寿命更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25-29份、
甲基乙烯基三氟丙基橡胶 13-23份、
紫外线UV吸收剂 11-22份、
结构调节剂 15-22份、
热稳定剂 3-9份、
耐热改性剂 0.1-0.4份、
硫化剂 0.1-0.4份、
所述耐热改性剂为N-苯基。
优选地,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25-26份、
甲基乙烯基三氟丙基橡胶 13-21份、
紫外线UV吸收剂 16-22份、
结构调节剂 17-22份、
热稳定剂 3-6份、
耐热改性剂 0.1-0.3份、
硫化剂 0.1-0.3份、
所述耐热改性剂为N-苯基。
优选地,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 25份、
甲基乙烯基三氟丙基橡胶 13份、
紫外线UV吸收剂 18份、
结构调节剂 19份、
热稳定剂 5份、
耐热改性剂 0.2份、
硫化剂 0.2份、
所述耐热改性剂为N-苯基。
优选地,所述结构调节剂为烷氧基硅氧烷类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紫外线UV吸收剂为紫外线吸收剂UV-328。
优选地,所述硫化剂为过氧化苯甲酰。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耐高温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耐高温材料的制备;
根据权利要求1中的耐高温材料的组成和重量份数准备原材料,将甲基乙烯基硅橡胶、甲基乙烯基三氟丙基橡胶加入到密炼机中,混成团再依次加入结构调节剂、热稳定剂、耐热改性剂、紫外线UV吸收剂、和硫化剂,混炼时间为15-20min,排胶温度60-70℃。对密炼机中制备好的耐高温材料进行过滤,制得耐高温材料;
(2)耐高温密封条的成型及硫化处理;
将步骤(1)中的耐高温材料送入开炼机,在常压下,温度为50-60℃的环境下进行返炼成型,并根据产品形状,切成型件;
将成型后的耐高温材料放入硫化设备中的密封条模具中,在压力为100kgf/cm2—150kgf/cm2、温度为165-175℃的条件下,对成型的耐高温材料进行硫化处理,硫化时间为240-360S,得到耐高温密封条;
(3)耐高温密封条的后处理及检验;
对步骤(2)中制备好的耐高温密封条进行修边;
将修边后的耐高温密封条放置于温度为180-200℃的高温烘箱中,常压下进行二次硫化处理,二次硫化处理的时长为2-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铭佑高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铭佑高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78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