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38510.0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05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唐云松;梁锋华;黎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20 | 分类号: | B60R25/20;B60R16/023;B60Q5/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摄像头 行李箱 打开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视摄像头(1)、动作识别控制器(2)、安全气囊控制器(3)、无钥匙进入系统(4)、车身电子稳定系统(5)、车身控制器(6)、电动行李箱锁(9)、仪表(7)和/或中控屏(8);
所述后视摄像头(1)用于获取车辆后方的视频信息;
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与后视摄像头(1)连接,从所述视频信息中识别出人肢体的运动轨迹,并判断所识别的运动轨迹是否有效;
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和安全气囊控制器(3)连接,获取主驾座椅状态信号,并基于该主驾座椅状态信号判断主驾位置上是否有人;
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与无钥匙进入系统(4)连接,获取钥匙位置信号;
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与车身电子稳定系统(5)连接,获取车速信号;
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与车身控制器(6)连接,获取行李箱状态信号;
当行李箱打开系统处于激活状态时;且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在判断出主驾位置有人且检测到的运动轨迹为有效时,发送解锁请求到仪表(7)或中控屏(8)上,并在收到确认开启行李箱盖信号后发送解锁指令给车身控制器(6);或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在判断出主驾位置无人时且检测到的运动轨迹为有效时,动作识别控制器(2)发送解锁指令给车身控制器(6);
所述车身控制器(6)与电动行李箱锁(9)连接,车身控制器(6)基于该解锁指令驱动电动行李箱锁(9)解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尾灯(11)和喇叭(10),所述尾灯(11)和喇叭(10)分别与车身控制器(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视摄像头(1)通过视频信号线和电源线与动作识别控制器(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作识别控制器(2)为车载娱乐主机或为全景系统控制器。
5.一种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系统,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判断行李箱打开系统是否处于激活状态,若是,则进入步骤二,若否,继续执行步骤一;
步骤二、通过后视摄像头(1)获取车辆后方的视频信息,动作识别控制器(2)从所述视频信息中识别出人肢体的运动轨迹,并判断所识别的运动轨迹是否有效;若运动轨迹有效,则进入步骤三,若运动轨迹无效,则继续执行步骤二;
步骤三、动作识别控制器(2)获取主驾座椅状态信号,并基于该主驾座椅状态信号判断主驾位置上是否有人,若主驾位置上有人,则进入步骤四,若主驾位置上无人,则进入步骤五;
步骤四、动作识别控制器(2)发送解锁请求到仪表(7)或中控屏(8)上,并在动作识别控制器(2)收到确认开启行李箱盖信号后发送解锁指令给车身控制器(6),车身控制器(6)基于该解锁指令驱动电动行李箱锁(9)解锁;
步骤五、动作识别控制器(2)发送解锁指令给车身控制器(6),车身控制器(6)基于该解锁指令驱动电动行李箱锁(9)解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当钥匙信号为有效、车速为0且行李箱为关闭状态时,行李箱打开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和步骤五中,当电动行李箱锁(9)解锁时,开启尾灯(11)闪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二中,当判断出运动轨迹无效时,车身控制器(6)驱动尾灯(11)闪烁和喇叭(10)鸣叫。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运动轨迹为手势,或为脚部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基于后视摄像头的行李箱打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李箱打开系统能根据用户偏好设定解锁电动行李箱的运动轨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3851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安全的车载通信装置
- 下一篇:车辆控制系统和车辆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