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尾气处理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7051.2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11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如双;郑天玉;马里奥·阿泰托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90 | 分类号: | B01D53/90;B08B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1014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尾气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尾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尾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发动机尾气是空气污染的一大主要因素,对于汽车发动机工厂来说,其在生产过程中每个台架上的发动机持续工作,造成的污染更为突出,环保部门对发动机工厂的污染物排放已作了相当多的限制。
相关技术中,主流的发动机尾气处理设备为双碱法和化学法,其中前者的氮氧化物净化能力较低,设备会产生有害废水、废热等二次污染源,后者多采用强酸等化学品来处理废气,成本高昂,需要为危险化学品单独设置存储空间,且产生二次污染。
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相关技术中的发动机尾气处理设备不适合发动机和整车厂家日常运营操作,导致大多汽车发动机工厂不愿意增加尾气处理设备或者设备安装后不按要求开动,从而给环境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尾气处理系统,所述尾气处理系统可以高效地进行尾气处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系统,包括:尾气收集装置、尾气处理管道,所述尾气收集装置包括:汇集管路,所述汇集管路的出口端与尾气处理管道的进口端相连;多个支管路,每个所述支管路的出口端均与所述汇集管路的进口端相连,每个所述支管路的进口端均适于与相应的测试台架上的发动机排气口相连,且每个所述支管路上均设有压力调节阀。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系统,通过将各个测试台架上的发动机的尾气富集再统一处理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尾气处理系统的处理效率,且尾气处理系统不影响发动机的排气压力。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系统,所述支管路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适于与所述发动机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二段的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适于与所述汇集管路的进口端相连,所述压力调节阀设在所述第一段上,所述第二段的至少一部分为波纹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还设有:传感器接头,所述传感器接头的两端通过法兰串联在所述第一段上且位于所述压力调节阀的后端,所述传感器接头设有用于安装传感器的安装位。
优选地,所述尾气收集装置还包括:截止阀,所述截止阀连接在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
优选地,所述支管路还包括:第三段,所述第二段通过所述第三段与所述汇集管路连接,所述第三段与所述第二段相连的一端具有锥形敞口段,所述锥形敞口段罩设在所述第二段外,且与外界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段的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设有消防响应截止阀。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路还包括:第四段,所述第三段通过所述第四段与所述汇集管路连接,且所述第四段设有消音器。
具体地,满足:S1<S2<S3<S4,其中,S1为所述第一段的流通截面积,S2为所述第二段的流通截面积,S3为所述第三段的流通截面积,S4为所述第四段的流通截面积。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系统,所述汇集管路包括集气管和输送管,多个所述支管路分为两组分别布置在所述集气管的两侧,且每组内的多个所述支管路沿所述集气管的长度方向间隔开与所述集气管相连,所述输送管的进口端与所述集气管的中部相连,且出口端与所述尾气处理管道的进口端相连。
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系统,所述尾气处理管道上顺次设有温度补偿单元、催化氧化单元和选择性催化还原单元。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系统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气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尾气处理管道等部件);
图3是图2中Ⅰ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和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尾气处理管道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温度补偿单元等部件);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尿素喷射管与混流器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和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尿素喷射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尾气处理系统10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福田戴姆勒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705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