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0412.9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5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汪双凤;张衍俊;丁普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克永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射流 通道 混合 散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金属盖板;在金属基板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金属盖板盖合在微通道上;金属盖板的边缘与金属基板的边缘密封连接;金属盖板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相对应的射缝;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散热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
背景技术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聚光光伏、激光、雷达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要维持器件有较低的温度,还要维持良好的温度均匀性,以使器件能够正常的工作。
单纯的微通道散热技术不仅压降大,而且流体沿流动方向的温度升高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对于单纯的射流散热技术,射流冲击区域外的换热系数会急剧下降,造成整体均温效果差。当多股射流以阵列方式散热时,相邻射流之间会产生干扰,使得两股射流交汇区域的换热系数下降,进而造成均温效果差。将微通道散热技术和射流散热技术相结合,整合了两种技术的优点,具有降温效果显著、均温效果好、压降小等优点。
目前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技术,所采用的通道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圆形,尚未有截面形状为梯形通道的使用情况。我们采用CFD软件,经过模拟计算发现,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传热效果好、结构简单的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在相同的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较,梯形通道具有更好的散热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射流微通道混合散热板,包括金属基板1、金属盖板3;
在金属基板1上刻有数条截面形状呈梯形的梯形微通道2;
金属盖板3盖合在微通道2上;金属盖板3的边缘与金属基板1的边缘密封连接;
金属盖板3上开有与梯形微通道2相对应的射缝4;
在对发热器件进行冷却时,冷却工质从射缝4被喷射进入梯形微通道2中,依靠射流的冲击作用和梯形微通道2中的二次流作用进行换热。
所述金属基板1上的梯形微通道2呈平行分布,相邻梯形微通道2之间的间隔为0.4mm;
所述金属盖板3上的射缝4呈平行分布,相邻射缝4之间的间隔为1.6mm。
所述射缝4的宽度与梯形微通道2的下底宽度相等。
所述梯形微通道2为正梯形结构,其上底宽为1.6mm,下底宽为0.4mm,高度为1.5mm。
所述射缝4为矩形结构,其长度为3mm,宽度为0.4mm。
所述金属基板1的整体厚度为2.5mm,金属盖板3的厚度为1mm。
所述金属基板1与金属盖板3均为矩形结构。
所述冷却工质为水。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在相同泵功率和热负荷的条件下,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矩形通道和圆形通道相比,梯形通道具有更低的底面温度和更小的底面温差。而且,随着热负荷的增加,梯形通道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明显。同样,当采用较大的泵功率时,梯形的冷却效果会更加显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04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传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基于虚拟环负载均衡算法的分布式存储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