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9138.X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106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超;王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劲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89 | 代理人: | 王闯 |
地址: | 300072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油 蒸汽 控制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燃油吸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本发明公开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包括:与燃烧系统连通的进气总管,以及多个第一碳罐、多个第二碳罐和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控制各个第一碳罐和第二碳罐的吸附和脱附状态。本发明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可以根据车辆的不同运行状态,控制各个炭罐的吸附或脱附状态,使每一个炭罐都得到充分使用并使空燃比处在可控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油吸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汽车、摩托车的保有量持续增长。它们在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其中,通过蒸发方式从燃油组件(燃油箱、燃油管、电喷装置、化油器等)释放到大气中的燃油蒸发污染物HC(碳氢化合物)在太阳光紫外线作用下,会与氧化氮起光化反应生成臭氧、醛等烟雾状物质。不仅对人体具有致癌作用,还会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目前,控制燃油蒸发污染物的常用方法是安装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主要由塑料炭罐、控制阀和相关管路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炭罐中活性炭的吸附能力吸附燃油蒸发污染物HC,在设定的条件下经控制阀利用空气对活性炭进行脱附,把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燃油蒸发污染物HC送入发动机燃烧系统中燃烧,与此同时活性炭随之恢复吸附能力。
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一般只针对发动机运行和发动机停止两种状态进行燃油蒸汽的吸附。而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情况比较复杂,在这种复杂的运行情况下,燃油蒸汽不能被有效吸附,碳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问题,需要提供一种可以根据车辆停放、怠速、低速、高速等不同运行状态,控制吸附燃油蒸汽的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可以根据车辆停放、怠速、低速、高速等不同运行状态,以控制各个炭罐的吸附或脱附状态,使每一个炭罐都得到充分使用并使空燃比处在可控水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燃油蒸汽控制系统,包括:进气总管,进气总管连通燃烧系统;多个第一碳罐,各个第一碳罐的一端分别与进气总管连通,另一端分别与空气和油箱连通;多个第二碳罐,各个第二碳罐的一端分别与进气总管连通,另一端分别与空气和油箱连通;控制器,控制器根据车辆的运行状态控制各个第一碳罐和第二碳罐的吸附和脱附状态。
进一步地,各个第一碳罐分别设有与空气连通的第一空气入口和与油箱连通的第一燃油蒸汽入口;各个第二碳罐分别设有与空气连通的第二空气入口和与油箱连通的第二燃油蒸汽入口;控制器通过控制各个第一空气入口、第一燃油蒸汽入口、第二空气入口和第二燃油蒸汽入口的开闭状态控制各个第一碳罐和第二碳罐的吸附和脱附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器通过电磁阀分别控制各个第一空气入口、第一燃油蒸汽入口、第二空气入口和第二燃油蒸汽入口的开闭状态。
进一步地,第一碳罐的容量大于第二碳罐。
进一步地,第一炭罐包括第一炭罐C和第一炭罐D,第二炭罐包括第二炭罐A和第二炭罐B;车辆停放时,第一炭罐C、第一炭罐D处于吸附状态,第二炭罐A、第二炭罐B进入休整状态;车辆怠速时,第一炭罐C、第一炭罐D和第二炭罐B处于吸附状态,第二炭罐A进入休整状态;车辆低速运行时,第一炭罐C、第一炭罐D和第二炭罐A、第二炭罐B处于吸附状态;车辆首次进行高速运行时,第二炭罐A处于吸附状态,第一炭罐C、第一炭罐D和第二炭罐B处于脱附状态;车辆长时间进行高速运行时,第二炭罐A、第二炭罐B处于交替吸附、脱附状态,第一炭罐C、第一炭罐D处于休整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未经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91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