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器人缝焊电极驱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3070.2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29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4 |
发明(设计)人: | 费腾;邵宁;黄文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焊研科盛焊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5/18 | 分类号: | F16H35/18;B23K11/08;B23K11/31 |
代理公司: | 51224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任远高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人 电极 驱动 | ||
本发明涉及缝焊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缝焊电极驱动,包括电极安装座、导电后座,所述电极安装座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旋转电极轴,旋转电极轴的一端部配设有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另一端同轴连接有瓦轴套;所述导电后座沿旋转电极轴的轴线方向与电极安装座相滑动设置,且导电后座内开设有装配孔,装配孔的一端与所述瓦轴套密封活动连接,另一端装配有与瓦轴套相匹配的凸瓦轴;所述导电后座配设有驱动其相对于电极安装座滑动的预紧力调节机构,且导电后座上密封装配有静电极板,静电极板与所述凸瓦轴固定连接,解决了现有的焊缝工艺质量管控难度较大、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以及缝焊工作环境恶劣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缝焊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机器人缝焊电极驱动。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手工缝焊,这样的焊接方式已经维持了几十年。在工业技术发展的今天,客户对产品质量、产品的外观、产品加工后的一致性要求越来越苛刻,对于燃油薄壁容器的焊接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方式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现有的缝焊技术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由于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焊接质量的稳定性与操作工人的技能技术和工作情绪密切相关,以致对质量不稳定性产生不确定性因数,很难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来实现对质量(焊接电流、焊接速度、焊接压力)的管控;
2.工人劳动强度大,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容器重量在8KG左右,如果每天焊接800个容器,上工件和下工件2次,搬动距离1.5m,相当于一个工人一天搬移12800KG的钢材移动距离2.4KM;
3.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人长时间工作在强烈磁场中,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
基于以上原因急需一种自动化缝焊机,必须满足油箱缝焊过程无人参与、焊接参数(焊接压力、焊接速度、焊接电流、焊接时间、冷却时间)可控的整体化智能化设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人缝焊电极驱动以达到实现自动化焊缝、焊接参数可控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焊缝工艺质量管控难度较大、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以及缝焊工作环境恶劣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机器人缝焊电极驱动,包括电极安装座、导电后座,所述电极安装座的内部转动设置有旋转电极轴,旋转电极轴的一端部配设有驱动其转动的动力装置,另一端同轴连接有瓦轴套;所述导电后座沿旋转电极轴的轴线方向与电极安装座相滑动设置,且导电后座内开设有装配孔,装配孔的一端与所述瓦轴套密封活动连接,另一端装配有与瓦轴套相匹配的凸瓦轴;所述导电后座配设有驱动其相对于电极安装座滑动的预紧力调节机构,且导电后座上密封装配有静电极板,静电极板与所述凸瓦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瓦轴套的端面开设有球型凹槽且球型凹槽内装配有导电瓦凹片;所述凸瓦轴的端部设有与导电瓦凹片相匹配的球型凸起;所述瓦轴套、导电瓦凹片以及凸瓦轴均由银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后座的侧壁上开设有与装配孔内部相通的注油口。
进一步地,所述瓦轴套上活动套设有挡圈,挡圈与装配孔的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垫圈;所述装配孔的开口外部套有与静电极板相对应的O形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预紧力调节机构包括位于导电后座四周的螺杆、活动套设于各个螺杆上的绝缘套,所述螺杆与电极安装座螺纹连接且螺杆上套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绝缘套的内底面相抵紧,另一端配有与螺杆连接的螺母A;所述导电后座上开设有与绝缘套相匹配的安装孔,且绝缘套的端部与安装孔的底部相抵紧。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套设于旋转电极轴上的第一齿轮和位于电极安装座上的气动马达,所述气动马达的输出端设有与第一齿轮相啮合的第二齿轮。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电极轴的两端分别套有滚动轴承,滚动轴承的外圈套有轴承套;所述轴承套与电极安装座的内壁相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焊研科盛焊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焊研科盛焊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30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