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灵菇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6886.0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7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士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龙兴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A01G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16 | 代理人: | 张蕾 |
地址: | 22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白灵菇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食用菌的栽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白灵菇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是人们喜爱的菌类食品,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现有的白灵菇菌棒普遍包含复合肥、玉米粉及尿素,以及一些添加剂,不但使白灵菇在栽培过程中污染环境,同时尿素的毒性及添加剂的也容易坏棒。
白灵菇传统的栽培方法是熟料袋栽,栽培料经过高压或常压灭菌后进行接种培养,此时物料中的纤维素等高分子有机物质已降解,料内的杂菌也被杀死,因此,栽培料发菌时,菌丝生长快,杂菌污染少,但随着劳动力价格和燃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熟料栽培成本剧增,同时高温灭菌还造成栽培料营养物质的损失,导致栽培料转化率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以上技术缺陷,提供一种培养基营养全面、白灵菇生长速度快、生长效果好的一种白灵菇的栽培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白灵菇的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基: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份的原辅料组成:棉籽壳40-80份、玉米芯50-100份、米糠40-80份、花生麸5-10份、猪粪20-30份、茶渣5-10份、石灰5-8份、黄豆水20-40份、柠檬酸钠1-2份、醋糟5-10份、红糖10-20份、酵母片0.5-1份、聚氧丙烯甘油0.5-2份、蛋白胨5-10份、尿素2-10份,艾叶10-20份;
(2)、培养基制作:将上述组分打碎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加入60-70℃的热水,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原料浸透为止,然后将组分捞起成堆,自然堆沤发酵5-8天,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每隔1天翻1次,使pH值在6.5~7.5之间,使含水量为65-70%,发酵透的料应呈棕褐色,无酸臭味;
(3)、装袋:将上述发酵后的培养料装在袋子内;
(4)、杀菌:在菇房内设置紫外线灯照射培养料进行杀菌,灭菌时间为1-2天;
(5)、接种:按常规无菌接种方法迅速进行接种;
(6)、菌丝生长:接种后移入培养室培育菌丝,要求室温22℃-26℃、室内空气湿度为80-95%,通风避光、30-35天菌丝可以满袋,此后进入出菇阶段;
(7)、出菇管理:待菌丝发满后,再让菌丝进行1周的反丝生长,使菌丝发透,然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进行低温刺激,结合喷水促进菇蕾形成,等菇蕾长到拇指大小时进行开袋处理,进一步加大水分,此时,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5%~90%,温度尽量保持在8℃~15℃,当白灵菇长至乒乓球大小时将其放出袋口,并增大通风量,以保证菇形正常,当通气不足时,易出现畸形菇或高脚菇,同时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在白灵菇上,以防止菇体因失水过多而开裂;
(8)、采收:当白灵菇长至八成熟时要及时采收,防止孢子散落,影响产量及质量。
作为优选,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份的原辅料组成:棉籽壳50份、玉米芯80份、米糠50份、花生麸7份、猪粪25份、茶渣7份、石灰6份、黄豆水30份、柠檬酸钠1.5份、醋糟6份、红糖15份、酵母片0.8份、聚氧丙烯甘油1份、蛋白胨7份、尿素5份,艾叶15。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根据白灵菇生长所需要的营养,采用科学的原料配比配制栽培基,营养全面,减去高温灭菌的步骤节省成本,同时可保留培养基的中养分不流失,培养出来的白灵菇生长速度快,现蕾早,出菇整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白灵菇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培养基:培养基由以下重量份的原辅料组成:棉籽壳50份、玉米芯80份、米糠50份、花生麸7份、猪粪25份、茶渣7份、石灰6份、黄豆水30份、柠檬酸钠1.5份、醋糟6份、红糖15份、酵母片0.8份、聚氧丙烯甘油1份、蛋白胨7份、尿素5份、艾叶15份;
(2)、培养基制作:将上述组分打碎按照比例混合均匀,加入65℃的热水,一边加入一边搅拌,直至原料浸透为止,然后将组分捞起成堆,自然堆沤发酵6天,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每隔1天翻1次,使pH值在6.5~7.5之间,使含水量为65-70%,发酵透的料应呈棕褐色,无酸臭味;
(3)、装袋:将上述发酵后的培养料装在袋子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龙兴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徐州龙兴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68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