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7250.8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69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余凡;熊芯;李艾华;胡思前;刘继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B01J20/22;B01J20/28;B01J20/3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王虹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四核钴 节点 框架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配制反应液:将4‑(二‑N,N‑苯甲酸甲基)氨基苯甲酸与钴盐加入溶剂中,常温条件下充分搅拌溶解,得到反应液;2)结晶反应:将步骤1)所得的反应液置于温度为75~95℃的烘箱中反应20‑28小时后降温,得到块状紫色晶体,再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处理,即得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渡金属框架配位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功能配位材料由于其多样化的结构-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受到诸多材料科学工作者的青睐和关注。其中,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微孔结构特征受到广泛的关注与研究。金属-有机配位网络材料,由于其具有丰富的空间拓扑结构,及独特的催化性能、手性、导电性、发光性、磁性、非线性光学性能等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相对于传统多孔材料例如沸石或活性炭,微孔配位材料可以通过调控构建结构进而得到吸附性能优异的孔洞,即允许合理的孔洞结构设计及合成,而这也是传统沸石型吸附材料所不具有的优点。
金属有机框架的构成分为金属节点和有机桥连配体。而近十年研究充分表明,构筑配位网络材料时通常要考虑配体的几何构型和金属离子的配位构型倾向性。有机桥连配体多为羧酸类配体,而金属节点往往为单金属节点或金属簇节点。目前报道的常见的金属簇节点为双核螺旋桨型和四核正四面体型金属节点。而四核正四面体型金属节点往往为四核锌节点,其四面体的六个边被四个syn-syn桥连的羧基基团占据,依次连接方式该四面体型金属节点可作为正八面体连接方式在三维空间进行拓展,比如经典的MOF-5中即为此四核锌节点。由于其它过渡金属离子四配位模式较难固定,因此,除锌之外,其余种类的过渡金属四核节点非常少见。
因此,为进一步探讨有机配体与金属结点构筑微孔配位网络的自组装规律,摸索客体分子与配位材料主体框架间作用机理,丰富微孔配位网络材料作为吸附材料的种类,需要开发出一种除锌外其它过渡金属离子(如钴)四配位的金属框架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配位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以正四面体型四核钴为二级构筑单元与配体进行配位L自组装形成三维框架晶体结构,所述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化学式为{Co4O(L)2(H2L)2}·8H2O·8DMF,化学式中配体L为4-(二-N,N-苯甲酸甲基)氨基苯甲酸,DMF为N,N-二甲基甲酰胺;所述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的分子结构式如(Ⅰ)所示:
其中n为≥1的整数。
优选的,所述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空间群为P4(2)/n,晶胞参数为α=90°,β=90°,γ=90°,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配制反应液:将4-(二-N,N-苯甲酸甲基)氨基苯甲酸与硝酸钴加入溶剂中,常温条件下充分搅拌溶解,得到反应液;
2)结晶反应:将步骤1)所得的反应液置于温度为75~95℃的烘箱中反应20-28小时后降温,得到块状紫色晶体,再依次进行过滤、洗涤处理,即得以四核钴为节点的框架配位材料。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4-(二-N,N-苯甲酸甲基)氨基苯甲酸与硝酸钴的摩尔比为1:1.8-2.2。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溶剂由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与水混合配制而成,所述N,N-二甲基甲酰胺与水的体积比为2:0.2-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汉大学,未经江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72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