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5640.6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56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6 |
发明(设计)人: | 陈道明;刘侠和;苏斌;邬军;李文鹏;曲凤盛;胡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22C27/02 | 分类号: | C22C27/02;C22C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李兴洲 |
地址: | 6217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si 金属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两次磁悬浮熔炼。在水冷铜坩埚中放入原料后将磁悬浮熔炼炉抽真空,然后持续通入高纯Ar气,在Ar气保护下升温熔炼使原料完全熔化,待熔体驼峰形成后降温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V‑Si初级锭;将V‑Si初级锭翻转180°后再次抽真空,然后升温使V‑Si初级锭完全熔化,待熔体驼峰形成后降温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V‑Si金属间化合物。本发明有益效果:熔体处于悬浮状态与水冷铜坩埚接触面小,减少了坩埚污染,可控制杂质含量;一次熔炼采用惰性气体保护,减少了Si原料挥发,二次熔炼时优化了成分均匀性;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合金品质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钒硅金属间化合物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间化合物是一种新型金属基高温材料,是一类长程有序结构的共价化合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0.5-0.8
钒(V)基合金具有低活化性、高热传导率、高蠕变强度、低热膨胀性、优良的力学性能和抗辐照肿胀性、可承受比不锈钢高4~7倍的热负荷等优点。在V合金成分设计上加大Si的作用,形成的V-Si基金属间化合物可能在高温环境中呈现出色的物理化学性能。V-Si基金属间化合物在微电子、电工行业也表现出优良的热电性能,例如具有一定固溶度的V3Si相的超导转变温度为17.1 K,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在应用价值的超导材料。同时随着当前含钒和含硅的合金越来越广泛,制备此类合金具有熔点高等难点,通过中间合金添加的方式可获得较好效果,V-Si金属间化合物可作为含钒含硅合金的原料。
机械合金化法、热还原法、电解法等是目前制备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常用手段,但是制成的合金引入较多应变、缺陷和杂质等。通常的制备方法即使采用纯度较高的钒和硅原料,在制备过程中也会引入杂质和产生缺陷,无法获得品质较高的V-Si金属间化合物。电磁悬浮熔炼技术利用电磁场来实现材料的熔化、搅拌和软接触成形,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及冶金制造领域,不仅可熔炼高熔点金属,同时还可降低坩埚的二次污染及提高成分均匀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
一种V-Si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两次磁悬浮熔炼,第一次为惰性气体保护熔炼,第二次为真空熔炼;
惰性气体保护熔炼的具体过程为:在磁悬浮熔炼炉内的水冷铜坩埚中放入钒和硅原料后,将磁悬浮熔炼炉抽真空,然后持续通入高纯Ar气,在Ar气保护下升温熔炼使原料完全熔化,待熔体驼峰形成后再将磁悬浮熔炼炉降温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V-Si初级锭;
真空熔炼的具体过程为:将V-Si初级锭翻转180°后,再次对磁悬浮熔炼炉抽真空,然后升温使V-Si初级锭完全熔化,待熔体驼峰形成后再将磁悬浮熔炼炉降温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所要获得的V-Si金属间化合物。
作为优选,所述钒和硅原料为纯度大于99.9%的锭、块、片或颗粒,钒和硅原料的质量百分比为2:3~4:1,在水冷铜坩埚内由底向上依次为硅原料、钒原料。
作为优选,惰性气体保护熔炼和真空熔炼的过程中,通入Ar气之前,均需要抽真空至2*10-2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56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