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36309.6 | 申请日: | 2017-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12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发明(设计)人: | 雷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雷学军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A01G17/00;A01B79/02;A01G33/00;A01K61/10;A01K61/50;C01B32/55;C01B32/00;B01D53/56;B01D53/70;B09C1/00;C04B28/14;C04B38/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封存 转化 全球气候变化 生物质氧化 分布规律 化石燃料 季风环流 清洁能源 温室效应 大尺度 浅水区 生物量 生物碳 风化 风蚀 速生 刈割 气候变化 岩石 滨海 湿地 湖泊 地质 干预 气候 替代 土壤 地球 平衡 种植 | ||
1.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1)通过在土壤污染地、富营养水体中种植速生碳汇草,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实现丰产,增加生物圈的“静碳”储量;
(2)通过收集、封存生物质,减少其氧化量,降低大气圈中的“动碳”总量;
(3)通过调整生物种群类型、植被结构,改良土壤,减缓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壤风蚀速度,减少岩石圈中的“静碳”向大气圈中转移;
(4)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促进植物生长、微生物繁殖,加快碳酸盐岩风化速度,促使大气圈中的“动碳”向岩石圈中转移;
(5)通过调整大气环流通道,引导气流输送方向,控制季风强度及影响范围,驱动大气圈中的“动碳”向生物圈中转移;
(6)通过调整海水温度,增强洋流强度、扩大洋流影响范围,推动大气圈中的“动碳”向水圈中转移;
(7)通过调整滨海湿地、陆架浅水区生物群落的种类及数量,控制滨海湿地、陆架浅水区的“静碳”沉积量和沉积速度,促进水圈中的“静碳”向岩石圈中转移;
(8)在江河、湖泊中养殖贝类,促进水圈中的“静碳”向岩石圈中转移;
(9)使用清洁能源,控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动碳”排放量,限制大气圈中的“动碳”总量;
(10)使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生物圈中的“静碳”向岩石圈中转移;
(11)使用物理、化学的方法,将大气圈中的“动碳”向岩石圈中转移;
(12)使用厌氧甲烷氧化菌,降低自然界中的CH4排放量,调节大气圈中的CH4含量;
(13)通过速生碳汇草生产多孔碳,制造碳产品,扩大生物圈的“静碳”封存量;
(14)通过速生碳汇草生产植物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碳产品,扩大生物圈的“静碳”封存量;
(15)通过化学处理,控制固定源向大气圈中排放N2O,调节大气圈中的N2O含量;
(16)通过燃烧处理,氧化、分解HFCS,调节大气圈中的HFCS含量;
(17)通过紫外光分解PFCS,调节大气圈中的PFCS含量;
(18)通过燃烧处理,氧化、分解SF6,调节大气圈中的SF6含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19)在土壤污染地种植速生碳汇草,增加生物圈的“静碳”储量,包括下列子步骤:
(a1)结合土地整理,在翻耕时每亩施石灰500 kg~1000 kg;
(a2)按株行距0.8 m~1.2 m×0.8 m~1.2 m,沿等高线开挖20 cm~30 cm×20 cm~30 cm×10 cm~20 cm的种植穴;
(a3)将土霉素粉、钙镁磷肥按质量比1~3:100混匀,每穴施50 g~100 g;
(a4)按5 m~10 m宽,将皇竹草、苎麻进行间种,每穴移栽幼苗1株;
(a5)根据皇竹草、苎麻生长情况,每年刈割1~2次,将收获的生物质加工成建筑材料,防止植物吸收重金属产生二次污染。
3.工企业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20)用植物生产轻质建筑材料,降低大气圈中的“动碳”总量,包括下列子步骤:
(b1)将自然干燥的玉米秸秆粉碎成5 mm~20 mm长的植物纤维;
(b2)将植物纤维、水泥、石膏粉、沙子、水、水泥发泡剂按质量比10~15:100:20~30:10~25:40~50:1~2混合均匀;
(b3)搅拌起泡后,注入模具,常温下保养5 d~7 d。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学军,未经雷学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6309.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