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536309.6 申请日: 2017-07-04
公开(公告)号: CN110012785A 公开(公告)日: 2019-07-16
发明(设计)人: 雷学军 申请(专利权)人: 雷学军
主分类号: A01G22/00 分类号: A01G22/00;A01G17/00;A01B79/02;A01G33/00;A01K61/10;A01K61/50;C01B32/55;C01B32/00;B01D53/56;B01D53/70;B09C1/00;C04B28/14;C04B38/10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410015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 国省代码: 湖南;4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封存 转化 全球气候变化 生物质氧化 分布规律 化石燃料 季风环流 清洁能源 温室效应 大尺度 浅水区 生物量 生物碳 风化 风蚀 速生 刈割 气候变化 岩石 滨海 湿地 湖泊 地质 干预 气候 替代 土壤 地球 平衡 种植
【说明书】:

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包括:种植速生植物,反复刈割、封存,将大气圈中的“动碳”转化成生物圈中的“静碳”;控制生物质氧化量,平衡大气圈的“动碳”总量;干预土壤风蚀、岩石风化、季风环流及洋流分布规律,从时间、地质、气候变化的大尺度上抑制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中的“静碳”向大气圈中转移;增加滨海湿地、陆架浅水区、江河、湖泊的生物量,促进水圈中的“静碳”向岩石圈中转移;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减少大气圈中的“动碳”增量;发展新气候经济,增加生物碳产品,扩大生物圈的“静碳”封存量;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清除大气圈中的“动碳”,调节温室效应,消除灰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属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地球碳循环,是指碳在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之间,以CO2、CH4、(CH2O)n(有机碳)、HCO3-、CO32-(CaCO3、MgCO3为主)等形式相互转换和运移的过程。碳的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数)占地壳重量的百分比很低,排在第8位以后,但在地球生命物质的平均含量中排第2位(碳的重量比占18%,氧占70%)。因此,碳循环对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向大气圈中排放了大量的CO2、CH4、N2O等“动碳”,造成碳循环失衡,“动碳”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形成了强烈的大气温室效应,影响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因此,调节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速度与通量十分重要,但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碳与静碳相互转化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种植速生植物,反复刈割、封存,将大气圈中的“动碳”转化成生物圈中的“静碳”;控制生物质氧化量,平衡大气圈的“动碳”总量;干预土壤风蚀、岩石风化、季风环流及洋流分布规律,从时间、地质、气候变化的大尺度上抑制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中的“静碳”向大气圈中转移;增加滨海湿地、陆架浅水区、江河、湖泊的生物量,促进水圈中的“静碳”向岩石圈中转移;使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减少大气圈中的“动碳”增量;发展新气候经济,增加生物碳产品,扩大生物圈的“静碳”封存量;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清除大气圈中的“动碳”,调节大气温室效应,消除灰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速度,延长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6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本发明中的CO2包括CO2当量物质。

雷学军在2016年《中国能源》第12期中提出了“大气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动碳”(碳源)是指地球大气圈中能自由运动,产生大气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及CO2当量物质;“静碳”(碳汇)是指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中不产生大气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及CO2当量的前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动碳”和“静碳”可以相互转化。“动碳”转化成“静碳”时,大气温室效应减弱;“静碳”转化成“动碳”时,大气温室效应增强。

根据“动碳”的不同来源,可分为“自然动碳”和“人为动碳”。自然界释放的“动碳”称“自然动碳”;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释放的“动碳”称“人为动碳”。

根据“动碳”存在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暂时动碳”、“长期动碳”和“永久动碳”。在10年内转化为“静碳”的物质称“暂时动碳”;在10~100年内转化为“静碳”的物质称“长期动碳”;在100年以上转化为“静碳”的物质称“永久动碳”。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雷学军,未经雷学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6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