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羧基化合物在促进载药纳米粒微球口服吸收方面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0276.2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811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郭新红;张振中;丁芳;侯盼盼;张军亚;李宵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47/36;A61K47/12;A61K31/33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天阳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3 | 代理人: | 聂孟民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羧基 化合物 促进 纳米 粒微球 口服 吸收 方面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羧基化合物在促进载药纳米粒微球口服吸收方面的应用,所述的羧基化合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枸橼酸、酒石酸、苹果酸、醋酸。本发明以羧甲基壳聚糖、枸橼酸、酒石酸、苹果酸、醋酸作为纳米粒口服制剂的吸收促进剂,可显著促进载药纳米粒微球的肠吸收,极大提高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本发明采用的吸收促进剂中,枸橼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是常用的药用辅料,常常作为口服制剂的矫味剂等,醋酸是食用醋的主要成分,羧甲基壳聚糖是常用的可生物降解的药用载体材料,这些作为纳米粒微球的口服吸收促进剂安全无毒无刺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羧基化合物在促进载药纳米粒微球口服吸收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临床上有些水中难溶性药物如大多数抗癌药,因其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原因,只能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但是由于静脉给药存在需要频繁注射,患者依从性较差,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导致明显的毒副作用等问题,其应用受到较大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口服药物的开发必然成发展趋势。口服给药具有患者可自行用药,患者依从性高等优点。但这些药物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亟待解决,药物口服后生物利用度低主要是因为可能存在明显的肝首过效应、胃肠不稳定或代谢、肠吸收外排或吸收饱和等障碍。目前这些药物的普通制剂(药物以分子状态进行胃肠吸收),口服后难以克服这些障碍导致生物利用度很低。如多西他赛是一种水难溶性抗癌药,通过加强微管蛋白聚合作用和抑制微管解聚作用破坏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而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治疗晚期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等病症。其口服给药存在明显的肝首过效应和肠吸收外排机制,其普通制剂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很低,口服抗癌无效。
纳米粒通过将药物包封在其中避免药物与肠道和肝脏的直接接触,改变了药物的口服肠吸收机制和途径,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可有效克服这些药物的口服障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这些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但是纳米粒直接口服的肠吸收效率较低,导致纳米粒直接口服仍然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问题,难以满足临床应用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纳米粒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是成功开发其纳米粒口服制剂需要认真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的策略包括对纳米粒进行生物粘附性修饰和应用吸收促进剂等。据目前报道,吸收促进剂主要是可逆地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而促进纳米粒的肠吸收,是否还有其他的促进吸收机制还在研究中。其应用方法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吸收促进剂作为纳米粒的载体材料或化学连接到载体材料上制备载药纳米粒,第二种是吸收促进剂和载药纳米粒混合后应用,从而促进载药纳米粒的肠吸收。目前主要以第一种应用为主。第一种应用常常涉及到化学反应,难度较大,存在有机溶剂残留、增加生物利用度有限等问题,而且合成的材料能否作为药用辅料需要进一步认证。目前已报道的纳米粒口服吸收促进剂仅有去氧胆酸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其中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和乙二醇二乙醚二胺四乙酸(EGTA)都不是药用辅料,只有去氧胆酸钠是药用辅料。由此表明纳米粒的口服吸收促进剂目前研究报道很少,而且品种有限,作为药用辅料的品种更少。因此急需开发新型的纳米粒吸收促进剂以提高其口服生物利用度。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羧基化合物在促进载药纳米粒微球口服吸收方面的应用,该方法可有效解决现有载药纳米粒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羧基化合物在促进载药纳米粒微球口服吸收方面的应用。
所述的羧基化合物为羧甲基壳聚糖、枸橼酸、酒石酸、苹果酸、醋酸。
使用时,将载药纳米粒微球与羧基化合物混合均匀,再加水混悬,口服给药。
所述的羧基化合物的用量为载药纳米粒微球质量分数的0.2-2.5%。
所述的载药纳米粒微球的负载药物包括但不局限于多西他赛。
一种羧基化合物在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纳米粒口服制剂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大学,未经郑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0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