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巴胺聚合反应调控的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组合物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4255.6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0219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0-29 |
发明(设计)人: | 陈学元;刘*;郑伟;涂大涛;卢连宇;周山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 |
地址: | 350002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巴胺 聚合 反应 调控 转换 荧光 共振 能量 传递 检测 组合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组合物及检测方法,所述方法中采用无油酸配体的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作为荧光供体,有效缩短了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之间的能量转移距离,猝灭能力优异,可以有效提高检测灵敏度。不仅如此,本发明采用的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体系可以有效避免生物复杂体系中本底荧光的干扰,可以用于过氧化氢或过氧化氢生成体系相关物质的检测,也可以进一步实现对血清或全血样品中的过氧化氢或过氧化氢生成体系相关物质的检测,具备操作简便、抗干扰性好、快速灵敏、经济实用等优点,可为解决复杂体系中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实时监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多巴胺聚合反应调控的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组合物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我国糖尿病患者眼、肾、神经并发症在世界上发生的最早、最多、最严重,并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目前医学上没有彻底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常用治疗方法是对人体注射胰岛素。血糖浓度的高低是确诊是否罹患糖尿病的最直接证据,并且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效果的动态跟踪,从而有助于病情的及时处理与缓解。因此,在复杂体系中实现精准快速的血糖浓度检测,对糖尿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复杂体系。传统血糖分析检测中主要依赖于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等,这些方法对仪器和样品的要求都比较高,并且无法避免血液中复杂成分的干扰,使得这些方法无法实现对血糖浓度快速精准的直接检测。另外,传统血糖检测需要经过离心、电极清洗等前期处理,不仅操作繁琐耗时,而且会造成实际检测结果误差偏大等问题。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材料具备在近红外光的激发下发射出可见光的独特性质。与传统有机染料和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相比,上转换纳米材料具有发射峰窄、无自发荧光、近红外激发零背景、光稳定性好等优势,非常适合用于血糖浓度的直接检测,为发展便捷、经济、精准的血糖检测方法提供一种新思路。
近年来,绝大多数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传感器体系都需要将上转换纳米粒子进行表面修饰及功能分子嫁接,形成上转换纳米复合物后才能用于生物活性分子的检测。这样的检测模式依赖于上转换纳米复合物的设计与制备,会造成检测成本的增加和检测便捷性的降低,并且荧光供体和荧光受体之间的物理距离会降低检测的灵敏度。
因此,开发一种基于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方法,用于复杂体系中过氧化氢和血糖水平的精准检测,达到快速简易、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的检测目的,是本发明的重点和意义所在。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多巴胺聚合反应调控的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方法,特别是提供一种基于多巴胺聚合反应调控的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方法;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只需通过简单混合即可实现血清或全血中过氧化氢和葡萄糖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低成本的检测。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组合物,所述组合物用于过氧化氢或与过氧化氢生成体系相关物质的检测。
一种上转换荧光共振能量传递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方法是以无配体水溶性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为荧光供体,以聚合多巴胺为荧光受体,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与水混合,得到荧光供体溶液;
2)将多巴胺单体与水混合,得到荧光受体的前体溶液;
3)将步骤1)的荧光供体溶液、步骤2)的荧光受体的前体溶液和缓冲液混合,孵育,测定混合液的上转换荧光强度,并计算荧光受体的前体溶液的荧光猝灭效率,选取荧光猝灭效率最大时混合液所对应的荧光供体溶液和荧光受体的前体溶液的浓度值;
4)绘制待测目标物的浓度依赖型标准曲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42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