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频谱泄漏校正算法的APF谐波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57248.1 | 申请日: | 201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1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发明(设计)人: | 黄凯征;钱伟;曾志辉;李新伟;刘群坡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23/16 | 分类号: | G01R23/16 |
代理公司: | 郑州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0 | 代理人: | 王国旭 |
地址: | 454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频谱 泄漏 校正 算法 apf 谐波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频谱泄漏校正算法的APF谐波检测方法。该方法在传统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以信号截断长度为自变量,将经典的一维幅值谱扩展为二维,为信号频谱表征提供一种新的方式,并采用一种基于最小误差的频谱泄漏校正算法,实现频率、幅值和相位的精确估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二维谱得出最接近整周期截断的N,在此基础上,以sinc构造的谱值为真实谱,基于误差最小理论,得到信号频率、幅值和相位的近似精确估计,具有误差小,易于实现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谐波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频谱泄漏校正算法的APF谐波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APF检测负载所需的基波无功电流、负序电流和谐波电流,并控制逆变器输出跟踪该检测电流,从而达到对负载无功的综合补偿。补偿指令电流的检测方法决定谐波电流检测精度,进而影响电流补偿效果。因此谐波检测技术一直是谐波补偿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而补偿指令电流检测方法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检测速度和精度两个方面展开。
目前,补偿指令电流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基于瞬时功率理论的检测方法和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检测方法、神经网络检测方法、基于自适应原理的检测方法、小波变换检测方法、基于Goertzel算法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等的引入丰富了电力系统谐波检测算法理论和实践,尽管这些方法各有特点,但各自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有的实时性差、有的检测精度不高、有的稳定性差、有的实现复杂,难以在工程中应用。现有APF的技术方案,在低功率情况下,一般采用统一补偿方法。由于并不需要分离出各次谐波,因此现有基于瞬时功率的电流检测方法几乎都是首先检测负载中的基波(正序)有功电流分量,然后再从负载电流中减去该电流来获得谐波及无功电流;大功率情况下采用分次谐波检测,之后再加起来作为参考电流波形,分次谐波检测是基于旋转坐标系的计算方法,如果需提取负序及各次谐波,需要已知谐波频率,建立各次谐波负序旋转坐标系,进行多次坐标转换,且不能直接用于单相谐波的检测,其关键环节低通滤波器存在相位滞后等问题;而对于傅里叶变换分析方法,只要信号是周期的,分解出的各次谐波分量就包含了所有谐波,无需考虑正负序问题。这样看来,傅里叶变换分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是对信号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所得连续频谱的等间隔采样。当采样窗口长度等于信号中所有频率成分周期的整数倍时(即同步采样),DFT的变换结果可以准确描述信号各频率成分对应参数。但是,在对实际电力系统信号进行频谱分析的同时满足同步采样十分困难。主要原因是电网实际频率和额定频率间存在一定偏差,以恒定采样频率采集到的信号长度往往不能严格对应信号基波周期的整数倍。因此各单独的谐波成分在频域会出现栅栏效应,各谐波成分间还会发生频谱干扰。
为了在时域实现同步采样,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利用频率同步装置减小频率泄漏,此种采用锁相环技术实现硬件同步采样的方法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频谱泄漏,但其加大了硬件复杂度;文献提出一种采样窗口自适应的谐波间谐波分析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两组序列的相关性,选取采样窗口近似同步于信号中的所有成分,但事实表明,满足近似同步的数据窗口,其长度往往较长且不可预测;另外,一些文献提出了根据实际的基频对信号进行重采样来抑制谐波间的频谱干扰的方法,但是这种手段必须知道信号的真实频率,且其对采样率有较高要求。
由于上述时域方法的局限性,加窗插值方法逐步成为解决频谱干扰和栅栏效应的最常用手段。1975年Burgesss等从事电学研究领域研究的学者采用插值法对矩形窗的离散频谱进行校正,解决了离散高次谐波信号参数的精确测量问题;1994年谢明、丁康等提出和发展比值频谱校正方法,使内插法系统地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频谱校正方法。湖南大学高云鹏等对加窗插值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动态信号分析方法及在电力谐波检测中的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能量重心法和谱质心估计信号频率进行研究,并将其用于电力谐波分析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理工大学,未经河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572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