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1576.9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6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图们市军诚农林科技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延边科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104 | 代理人: | 柳明哲 |
地址: | 133100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藜麦全株 袋泡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通过采收藜麦茎叶、制备发芽藜麦米、低温烘炒杀青、混合干燥、粉碎包装等过程制备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该泡茶得到全株藜麦风味,其香气浓郁、营养丰富、味道醇厚、色泽鲜亮且其具有淡绿色的良好色泽,并含有酶活性及硒、黄酮、皂苷、茶多酚等活性成分,易于人体吸收,制备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定地避免叶绿素的损失。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是指一种以藜麦茎、叶和藜麦米为原料,经炒制及干燥得到的具有活性成分的袋泡茶的工艺及技术,即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茶区辽阔,茶树品种繁多,根据每种茶的采制加工方法的不同,形成了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茶品。人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创造并采用了不同的加工制作工艺,发展了从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一系列不同茶类,逐步形成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在茶的制作和饮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随着茶文化的传播,茶的功能也在拓展,制茶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茶的种类已经突破了原有意义上的茶。目前市场上以茶树叶以外的植物材料加工的茶,如沙棘叶茶、刺五加叶茶、大麦茶等等。市场还出现有米茶的技术,都是通过炒米,得到具有糊香味的炒米,经冲泡后具有浓郁的炒米香,但没有考虑成分在茶味道方面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还缺少更多品种的以植物茎、叶及其籽米等材料混合加工的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以藜麦茎、叶和藜麦米为原料,经炒制及干燥得到的具有活性成分的袋泡茶的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该泡茶得到全株藜麦风味,且其具有淡绿色的良好色泽及良好风味,并含有酶活性及硒、黄酮、皂苷、茶多酚等活性成分。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按以下方法制备:
a.采收藜麦茎叶:采用碱性水灌溉藜麦,在长至50-70厘米时采收茎、叶,备用;
b.制备发芽藜麦米:藜麦经挑选饱满的籽粒,经风选,收集后进行发芽处理,备用;
c.低温烘炒杀青:将上述备用的藜麦茎、藜麦叶和发芽藜麦米分别经45-55℃梯级升温烘炒;
d.混合干燥:将分别经过低温烘炒杀青的藜麦茎、藜麦叶和发芽藜麦米混合,干燥温度55-70℃,干燥至水分达到6-10%;
e.粉碎包装:将上述干燥后的混合藜麦经微粉碎,粒度保持在100-200微米,然后装入茶袋,包装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a中的碱性水为pH=7.9的井水。
进一步地,所述步b中的发芽处理具体是:藜麦先经35-40℃温水浸泡至含水量37-40%,于20-25℃下发芽10-12天,藜麦芽1-2mm。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c中的低温烘炒使含水量达到20-2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d中藜麦茎、藜麦叶和发芽藜麦米的混合比例为藜麦茎2-6重量份、藜麦叶2-6重量份、发芽藜麦米2-6重量份。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d中采用微波干燥,干燥时间4-6小时。
一种如上所述的一种活性藜麦全株袋泡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采收藜麦茎叶:采用碱性水灌溉藜麦,在长至50-70厘米时采收茎、叶,备用;
b.制备发芽藜麦米:藜麦经挑选饱满的籽粒,经风选,收集后进行发芽处理,备用;
c.低温烘炒杀青:将上述备用的藜麦茎、藜麦叶和发芽藜麦米分别经45-55℃梯级升温烘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图们市军诚农林科技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未经图们市军诚农林科技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15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汽车组合仪表总成(FC‑3AB)
- 下一篇:考勤机(IN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