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8929.8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1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于丽娟;邹灿文;刘建国;祝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5/042 | 分类号: | H01S5/042;H01S5/32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串行 半导体 放大器 | ||
1.一种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包括:
衬底(10);
n面电极(60),形成于衬底(10)的第一表面;
n型多层结构(20),形成于衬底(10)的第二表面,包括:
n型下限制层(22),形成于衬底(10)上;
n型波导层(23),形成于n型下限制层(22)上;
有源层(30),形成于n型多层结构(20)上;
p型多层结构(40),形成于有源层(30)上,包括:
p型界面层(41),形成于有源层(30)上;
p型上限制层(42),形成于p型界面层(41)上;
p型欧姆接触层(44),形成于p型p型上限制层(42)上;
p面电极(50),形成于p型多层结构(40)上,其包括:N个串行电极(53),用于使载流子从各个串行电极同时注入到有源区,其中,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N个串行电极(53)设置在以电极接触台面为中心的两侧,均匀分布,载流子分别通过各个形状相同的串行电极同时注入有源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所述p面电极(50)包括条形电极窗口(52)、N个串行电极(53)及二氧化硅材料(51),N个串行电极(53)连接至条形电极窗口(52),所述条形电极窗口(52)设置于p型欧姆接触层(44)上,串行电极(53)设置于二氧化硅材料(5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所述p面电极(50)为钛铂金材料,对于所述p面电极(50)采用先图形掩埋版光刻,再带胶剥离的方法制备。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各个串行电极之间距离为5-10μ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还包括:
双沟结构,由p型欧姆接触层(44)刻蚀至n型波导层(23)内,形成脊型两侧有侧面沟道的波导结构,双沟之间形成台面,双沟内、侧壁都填充绝缘介质层(7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所述衬底(10)采用n型InP衬底。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所述有源层(30)材料为InGaAsP材料或AlGaAsP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所述n型多层结构(20),还包括:
n型缓冲层(21),该n型缓冲层(21)形成在形成于衬底(10)和n型下限制层(22)之间;
所述p型多层结构(40),还包括:
p型过渡层(43),形成于p型上限制层(42)与p型欧姆接触层(44)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其中,
n型缓冲层(21)为在衬底(10)上外延1μm的InP,掺杂浓度与衬底(10)相同;
n型下限制层(22)的材料为InP材料,采用折射率渐变生长,折射率从2×1018至5×1016cm-3,厚度1-1.5μm;
n型波导层(23)材料一般为低掺杂InGaAsP材料,波导层厚度为4.5-5.5μm,折射率5×1016cm-3;
p型界面层(41)材料为AlGaAs或AlInAs材料,厚度为10-25nm;
p型上限制层(42)材料为InP材料,采用折射率渐变生长,折射率为2-8×1018cm-3,厚度1-1.5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892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矿用刮板输送机的电缆槽
- 下一篇:刮板输送带扫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