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8929.8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1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于丽娟;邹灿文;刘建国;祝宁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S5/042 | 分类号: | H01S5/042;H01S5/323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任岩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串行 半导体 放大器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半导体光放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大功率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
背景技术
放大器是光纤通信系统中能对光信号进行放大的关键器件。随着半导体激光器和传输光纤性能的不断改善,美国于1975年在亚特兰大进行了光纤通信的现场试验;1976年相继开通了纽约-芝加哥、纽约-波士顿的商用光纤通信系统。光纤的低损耗使光信号具有传输距离长、通信容量巨大、成本低和保密性强等优点,这使得光纤通信得到迅速发展。为了解决长距离光纤通信中的损耗问题,每隔数公里必须加一个“光-电-光”中继站,其功能是将经过光纤衰减的信号用光探测器接收变为电信号,然后用电学的方法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再生,然后再调制到激光器上转变成光信号继续传输,很明显这种中继方式增加了大量的设备和场地的成本,而且这种中继方式只能针对某一个特定的比特率和工作波长,对信号传输链路造成瓶颈。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思路实现高性能光放大。随着光器件技术的发展,用光放大器取代“光-电-光”中继方式,将经光纤传输而衰减的光信号直接用光放大器放大的构想应运而生。
通信、激光雷达和成像、高性能微波光子(MWP)连接和模拟信号处理器等方面需要大功率光放大器,是近几年的国际研究热点。在全光通信中光放大器是必不可少的器件,数据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要求更加高速和大容量的通信网络,这使得全光通信势在必行,而其中光放大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卫星空间光通信中使用的大功率光放大器主要是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目前,已有报道1.55μm波长区的EDFA能提供大于150W的功率,50W的EDFAs已经商品化。尽管光纤放大器的具有较大的输出功率,它们的尺寸和重量也比较大,由于光抽运效率低、功耗大,所以其功率转换效率低(一般<10%),更重要的是光纤放大器的抗辐照性能较差,导致其性能衰减比较快。一个卫星舱每年所承受的辐照为8000千纳德,而EDFA在20千纳德的辐照下功率就要衰减一半,且其寿命远达不到卫星通信的15-20年,因此EDFA很难满足新体制的需求。
半导体光放大器有直接电注入产生增益、功耗低、体积小、重量轻、价格便宜、波长灵活、增益带宽大,以及易于与其它半导体器件(如激光器、探测器,调制器)集成等特点,更重要的是半导体光放大器(SOAs)还具有很强的抗辐照特性。为此与目前的EDFA的性能作参照,取长补短地提高半导体光放大器的性能,特别是通过材料改性,结构变化、降低与光纤的耦合损耗,提高饱和输出功率、降低噪声和偏振灵敏度,那么半导体光放大器在空间光通信中有希望替代光纤放大器。
半导体放大器有源区的体积、光限制因子和内部损耗是决定其输出功率的主要因素。早期的SOAs,也指半导体激光放大器(SLAs),是端面镀抗反射膜和波导倾斜压制激射的简单的激光结构。在这些SOAs中,垂直方向和侧向的光限制用分别限制结构(SCH)和刻蚀脊型波导来获得。在传统的脊波导结构中,为了实现单模工作,有源区材料的宽度通常被限制到2-3μm,光限制因子比较大,即使通过缩短腔长、减小限制因子和增益恢复时间,其输出功率只有100mw左右。从半导体光放大器的理论上看,饱和输出功率与有源区的宽度和高度成正比,与光限制因子成反比,因此,提高饱和输出功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增加有源区的面积和减小光限制因子。
尽管锥形宽波导结构增加了SOAs增益面积,实现了高功率,但受到与增益波导动力学、模式竞争相关的光束不稳定和所需的复杂光学系统限制,光场很难有效地耦合到单模光纤中。典型的锥形SOAs与单模光纤的耦合效率只有50%。所以实际饱和输出功率最大只有芯片的一半。由于通常锥形结构的SOAs光限制因子和内部损耗系数与脊型波导结构SOAs相似,因此,锥形SOAs无法通过降低内部损耗和光限制因子来提高饱和输出功率。并且由于大功率半导体光放大器饱和输出功率高,工作电流大,局部产生热功耗大,导致器件过早饱和甚至受损。
公开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多电极串行半导体光放大器,以至少部分解决以上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89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矿用刮板输送机的电缆槽
- 下一篇:刮板输送带扫料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