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瘘血栓的实时检测系统、实时检测装置及其血流速度的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95825.6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66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荣;仝腾;朱文亮;于涌;臧崇森;陈斌;王艳;马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8/06 | 分类号: | A61B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佟林松 |
地址: | 215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栓 实时 检测 系统 装置 及其 血流 速度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超声波多普勒效应的内瘘血栓的实时检测系统、实时检测装置及其血液流速的检测方法,其中实时内瘘检测系统包括:主控模块、超声波探头驱动模块、双模式超声波探头模块、显示模块、无线传输模块及存储模块,其中显示模块、存储模块、超声波探头驱动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与主控模块直接相连,超声波探头驱动模块另与双模式超声波探头模块相连,无线传输模块通过无线信号进行远程数据传输,电源模块为各个模块供电。本发明利用超声波探头的不同的放置方式和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有效消除在测量血流速度的实际应用中难于确定多普勒夹角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流速梯度模糊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可穿戴电子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内瘘血栓的实时检测系统、实时检测装置及其血流速度的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es-venous fistulas,AVF)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常用血管通路。动静脉造瘘手术后因为血管通路狭窄或者动静脉内瘘栓塞导致的住院人数占透析患者住院总人数的15%~24%。AVF功能异常是长期透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肾脏病基金会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提出,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及时监测血管通路健康状况,当早期血栓产生时及时干预血栓的生长可减少通路栓塞的发生几率和延长通路使用寿命,维系病患的生存周期和生存质量。
目前为止对于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检测有以下检测方法:基于超声波技术的有超声稀释法、超声波成像技术等;基于压电技术的有内瘘静脉端震颤及杂音检测技术;基于近红外光技术的有基于朗伯比尔定理检测血管震颤期间光吸收量变化的方法;血管造影办法。
超声稀释法是国际通用的公认的最准确的血栓测定方法。检测时,需要进行血管穿刺,并注入稀释溶剂再进行血流量检测,从而判断是否有内瘘血栓。一般在大型专门的医疗场所才可能有超声稀释法的仪器,而且由于这是一种有创检测有段,且它不能够随时随地的检测患者的内瘘部位生理参数,因此患者就诊并不方便。
超声波成像技术是一种较为准确的检查方法,无需进行穿刺,利用超声波成像算法,实时显示病患内瘘情况,医生只需看图即可做出判断。但超声成像仪器价格昂贵,病人也需要去医院才能做检测,也造成了就诊不便。
基于压电技术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血栓产生后自体动静脉内瘘的静脉端血管震颤与杂音将会变的微弱,因此检测血管震颤和杂音的压电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会发生变化。基于朗伯比尔定理的近红外光检测技术解决方案,其原理是基于血管震颤期间光吸收量的变化,同样也是基于血管震颤的原理判断是否可能产生血栓。此两种方法存在着容易受到佩戴者日常行为及环境的干扰缺点,因此存在检测不够准确的缺点,病人的皮肤形变也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血管造影方法也是一种准确的内瘘血栓检测办法,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利用X光无法穿透造影剂的办法获得血栓生成情况。这种办法能比较直观的观察到内瘘血栓情况。但这是一种有创办法,需要进行血管穿刺,而且不能实时监测,需要专门的显影设备,病人就诊不便。
将可穿戴电子产品的便携性和超声波检测手段不易受环境干扰的特点相结合,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方法的问题。申请号为201521035242.0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尿毒症血液透析内瘘自测手环,但是该专利并没有给出超声波系统的详细设计方案以及关键技术方法,且由该专利附图可知,其超声波检测设备采用一收一发的双探头的设置方法,这就导致了该检测设备只能在特定角度对较窄测定区域实施探测,不但数据不够准确,而且只能用于浅表层的内瘘血栓检测,检测范围较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以上问题的至少一个,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瘘血栓的实时检测系统、实时检测装置及其血液流速的检测方法,将可穿戴电子产品的便携性,与超声波检测手段不易受干扰的特点结合,利用新颖的超声波探头布局和工作模式,精确地监测血流速度的多普勒频移,进一步对血流速度做出判断。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58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泡茶机器人
- 下一篇:一种百香果采后防皱保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