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98059.9 | 申请日: | 2017-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8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鹏;赵沙沙;邸士强;汤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绿菱电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40 | 分类号: | C01B32/4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508 | 代理人: | 曹晓斐 |
地址: | 30170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氧化碳 生产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制备工艺,特别涉及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工业和半导体的飞速发展,一氧化碳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可用于制备醇,酸,酯,醛,醚胺,烷烃和烯烃,各类均相反应催化剂,以及提取高纯镍等。高纯一氧化碳(CO)99.99%主要用于半导体领域8in(注1in=25.4mm)以上的芯片的蚀刻以及用于医药中间体,标准气配备,一氧化碳激光器,环境监测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现有的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具体可参考公布号为CN106365164A的专利,其包括依次连接的次连接的甲酸原料贮罐、反应釜、冷凝器、水洗器、碱洗器、酸洗器、吸附塔、气囊、膜式压缩机和一氧化碳专用气瓶。本发明也提供一种纯度较高的一氧化碳生产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其优点是一氧化碳的纯度较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一氧化碳生产工艺,包括依次连接的甲酸储罐、反应釜、一级冷凝器、碱洗器、二级冷凝器、气囊、压缩机以及气瓶组,气囊和压缩机之间依次连接有增压机、变压吸附塔以及缓冲罐,变压吸附塔包括吸附塔A、吸附塔B、分别连接吸附塔A和吸附塔B 的进气管、分别连接吸附塔A和吸附塔B 的出气管、连通在吸附塔A和进气管之间的进气阀A、连通在吸附塔B和进气管之间的进气阀B、连通在吸附塔A和出气管之间的出气阀A、连通在吸附塔B和出气管之间的出气阀B、在出气管一端连通吸附塔A和吸附塔B的再生管道、设置在再生管道上的再生流量调节阀、分别和吸附塔A和吸附塔B连通的放气管、连通于放气管与吸附塔A之间的放气阀A以及连通于放气管与吸附塔B之间的放气阀B。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甲酸溶液从甲酸储罐进入反应釜产生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混合气体,之后通过一级冷凝器初步的除去一氧化碳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汽,之后混合气体进入至碱洗器,中和二氧化碳杂质,之后进入二级冷凝器对在碱洗器中带出的水分进行冷凝除去,之后进入气囊进行初步的储存;然后气囊中的气体经过增压泵进入至变压吸附塔中,在吸附塔A和吸附塔B其中一个吸附塔进行使用时,抽出一部分的气体对另一个吸附塔进行冲洗,将塔中干燥剂所吸附的水分带出,使得此塔中的干燥剂水分含量较低,当吸附塔A和吸附塔B切换后对水分的吸附效果较好。
较佳的,二级冷凝器和气囊之间连接有一级吸附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级吸附塔先行对将携带的微量水及杂质进行吸附 ,再通过变压吸附塔的吸附,吸附效果更好,同时较小了变压吸附塔的负担。
较佳的,该一氧化碳生产工艺还包括连接在甲酸储罐和反应釜之间的计量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计量泵可以较为充分的控制进入反应釜甲酸溶液的量,方便控制反应的充分程度以及反应的速率。
较佳的,甲酸储罐和反应釜之间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于甲酸储罐和反应釜的顶部,在甲酸储罐的顶部还连通有抽真空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抽真空可以同时对甲酸储罐和反应釜进行抽真空,而且可以保证甲酸储罐和反应釜两者间气压的平衡,有利于反应釜的进料。
较佳的,碱洗器包括依次连通的一级碱洗器和二级碱洗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过滤更加的充分。
较佳的,碱洗器包括盛放碱液的罐体以及将碱液输送至罐体顶部喷出的循环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氧化碳混合气体通过碱液过滤后向上运动,之后遇到喷出的碱液再次经过中和过滤,使得过滤二氧化碳更为的充分。
较佳的,碱洗器还包括位于罐体顶部且与循环泵连通的喷射管以及与喷射管连接且朝向下方的喷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喷头使得喷出的液态较为分散,进一步提过过滤效果,保证一氧化碳的纯度。
较佳的,气瓶组包括至少两组气瓶、与气瓶相对应且与压缩机连接的支路、与支路连通的抽真空装置以及分别连接在同一支路上且分别位于气瓶的上下游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气瓶进行充装时,先将其中一组气瓶抽中空,之后开始对这组气瓶进行充装;而对另外一组气瓶进行抽真空,在前一组气瓶充装完毕后,下一组气瓶直接可以开始充装,充装效率较高。
较佳的,放气管与气囊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气体的浪费,也不容易影响环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绿菱电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未经绿菱电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980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