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去除黄曲霉毒素的仿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605396.6 申请日: 2017-07-24
公开(公告)号: CN107927528B 公开(公告)日: 2021-04-30
发明(设计)人: 罗建泉;万印华;陈向荣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08 分类号: C12N11/08;B05D7/24;B05D7/04;A23L5/20
代理公司: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代理人: 巩克栋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用于 去除 黄曲霉 毒素 仿生 及其 制备 方法 处理
【说明书】:

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去除黄曲霉毒素的仿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所述仿生膜包括微孔膜,微孔膜上涂覆多巴胺涂层,多巴胺涂层上接枝聚乙烯亚胺,聚乙烯亚胺上吸附酶分子。所述方法先在微孔膜上涂覆聚多巴胺然后再接枝聚乙烯亚胺,最后利用聚乙烯亚胺吸附酶分子。吸附在仿生膜上的酶在催化降解黄曲霉毒素过程中会不断解吸释放进入料液,使聚乙烯亚胺暴露出来后继续吸附黄曲霉毒素直至饱和,使得总的黄曲霉毒素去除率大于80%。采用碱溶液将吸附的黄曲霉毒素洗脱,实现仿生膜的再生和重复使用,洗脱下来的黄曲霉毒素在碱溶液中可被降解50%以上。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将酶催化、酶缓释、膜吸附和碱处理相结合,提高了黄曲霉毒素的去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食品脱毒领域,涉及一种仿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去除黄曲霉毒素的仿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复杂酶促反应生物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目前鉴定出的共有18种,其中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物质。黄曲霉毒素可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和饲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类食物链。黄曲霉毒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病变,食用了含黄曲霉毒素的食物,可引起人畜急性中毒从而引发疾病,且黄曲霉毒素有强致癌、导致基因突变和畸形作用,严重威胁动物及人类健康,如何除去饲料和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目前,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有物理吸附法、射线辐射法、高温加热处理法、溶剂萃取法、碱处理法、高级氧化法、微生物降解法和酶降解法等。CN 105623849A公开了一种利用活性炭吸附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方法,该发明提供的活性炭比表面积大,用量少,容易过滤,效果好。CN 106551237A公开了一种辐照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利用紫外线、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与酒精浸泡相结合,改善了降解效果。CN 105647978A公开了一种玉米原料中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方法,在玉米发酵过程中加入一种商业化黄曲霉毒素生物降解剂(CN101705203A),实现玉米粉发酵和黄曲霉毒素降解同步。CN106544307公开了一种降解黄曲霉毒素的菌剂,采用喷雾的方式进行施用,降解效果好,菌剂对粮食无污染。但是,上述物理和化学方法通常存在能耗高和破坏营养物质等问题,生物法的菌剂或酶试剂无法重复使用,且难以均匀分散造成用量较大,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去除黄曲霉毒素方法中存在的能耗高,破坏营养物质,生物法的菌剂或酶试剂无法重复使用,且难以均匀分散造成用量较大,成本较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去除黄曲霉毒素的仿生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处理方法。本发明所述的仿生膜具有酶催化、酶缓释和物理吸附功能,可用于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所述仿生膜可被碱溶液再生,实现重复使用,其将酶降解和碱处理相结合实现了黄曲霉毒素的高效去除。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仿生膜,所述仿生膜包括微孔膜,微孔膜上涂覆多巴胺涂层,多巴胺涂层上接枝聚乙烯亚胺,聚乙烯亚胺上吸附酶分子。

本发明中,多巴胺在一定条件下可氧化自聚,形成的聚多巴胺层可以牢固地粘附于微孔膜上。聚乙烯亚胺可以与聚多巴胺上的儿茶酚发生迈克尔加成反应或席夫碱反应,从而偶联在聚多巴胺涂层表面。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的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孔膜的孔径大小为0.1μm~100μm,例如0.1μm、1μm、10μm、20μm、30μm、40μm、50μm、60μm、70μm、80μm、90μm或100μm等,但并不仅限于所列举的数值,该数值范围内其他未列举的数值同样适用,优选为0.22μm~5μm。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053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