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较高分子量的可溶性单质硫/萜烯共聚物及其制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17001.4 | 申请日: | 2017-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014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0 |
发明(设计)人: | 许凯;孙龙凤;邢玉秀;高树曦;桂雪峰;梁晟源;陈鸣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32/08 | 分类号: | C08F132/08;C08K3/06;C08L4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郭炜绵;裘晖 |
地址: | 51065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分子量 可溶性 单质 共聚物 及其 制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较高分子量的可溶性单质硫/萜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包含如下步骤:将单质硫在氮气和硫化促进剂中加热至完全熔融后,加入萜烯并混匀;反应体系升温至150~240℃反应0.5~6.0h,然后对产物进行提纯,得到富硫低聚物;将富硫低聚物溶解和除氧后加入氧化剂,在20~80℃下反应0.5~8.0h,对产物提纯后得到单质硫/萜烯共聚物。本发明首次报道合成硫磺和萜烯得到较高分子量的可溶性单质硫/萜烯共聚物,填补了现有研究中单质硫/萜烯共聚物分子量较低,限制了应用的不足。本发明利用的原料便宜易得,硫磺的有效利用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其操作工艺较为简单,实验条件容易达到,反应产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较高分子量的可溶性单质硫/萜烯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硫磺作为石油化工产业的副产品,年产量逐年增长,但是其利用率非常有限,目前主要是用在化学品工业,如硫酸和硫化剂。然而,直接将硫磺进行热聚合得到的聚合硫(也称不溶性硫磺)在热力学上是不稳定的且转化产率较低、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故需要寻找一种物质与其共聚将其进行稳定化。不溶性硫磺目前最主要的应用是作为橡胶硫化的硫化剂。作为可再生天然产物的萜烯,其应用也主要局限于作为溶剂使用。
在CN106145057A中公开了一种不溶性硫磺的生产方法,是一种连续化的生产方法,虽然提高了热稳定性,缩短了生产工艺,但是由于聚合硫是两端都带有自由基的线性大分子,是热力学不稳定的,聚合过程可逆,因此很容易解聚成稳定的环状分子,并在高温时易还原为可溶性小分子硫,制约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将硫磺和萜烯通过逆向硫化方法,可得到具有良好溶解性的富硫低聚物。但由于其分子量较低(一般小于103),应用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质硫/萜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将一定量的萜烯单体加入熔融态的硫磺中,升温至150~240℃反应一段时间,得到富硫低聚物,再加入氧化剂反应,得到单质硫/萜烯共聚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由上述方法制得的单质硫/萜烯共聚物,该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溶解性、粘结性和较高的分子量。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单质硫/萜烯共聚物的用途。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单质硫/萜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将单质硫在氮气氛围中、在硫化促进剂存在下加热至120~159℃(120℃是单质硫的熔点,159℃是单质硫的转变温度),待单质硫完全熔融后,加入萜烯,并混匀;萜烯的用量为单质硫和萜烯总质量的1~50%;
(2)将步骤(1)的反应体系升温至150~240℃(240℃是单质硫的沸点)反应0.5~6.0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进行提纯,得到富硫低聚物;
(3)将步骤(2)制得的富硫低聚物用溶剂溶解,通氮气除氧,加入氧化剂,混匀后在20~80℃下反应0.5~8.0h,反应结束后对产物提纯,得到单质硫/萜烯共聚物;
步骤(1)中所述的单质硫为升华硫、精制硫或沉降硫,优选升华硫,因为其纯度最高,颗粒更细,反应产率能提高;
步骤(1)中所述的萜烯为苎烯、蒎烯、双环戊二烯或莰烯中的至少一种;
步骤(1)中所述的硫化促进剂包括醛胺类、次磺酰胺类和硫脲类硫化促进剂,用量为单质硫质量的0.0001~1%;
所述的硫化促进剂优选二硫化四甲基或硫酸铵;
步骤(2)所述的提纯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未经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170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