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0834.4 | 申请日: | 2017-07-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59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21 |
发明(设计)人: | 聂勇;梁晓江;解庆龙;卢美贞;李育敏;段莹;夏凡;计建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C01B17/45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周红芳 |
地址: | 310014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残留 熏蒸剂 酰氟 回收 装置 及其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工艺,该装置包括物理吸收塔、解吸塔、真空泵、进料泵、循环泵、储液罐、引风机、气体压缩机、储气罐等。本发明以生物柴油作为物理吸收剂,在物理吸收塔内对残留熏蒸剂硫酰氟进行回收处理,处理净化后的硫酰氟浓度达标排放;富含硫酰氟的生物柴油在解吸塔内真空解吸再生,再回到储液罐循环利用,真空解吸出的高浓度硫酰氟气体经压缩储存到储气罐中。与传统通风处理方式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温室气体硫酰氟的减排和回收再利用。本发明具有工艺流程简单、高效、稳定性好、绿色环保、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硫酰氟回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工艺。
背景技术
熏蒸剂硫酰氟因其具有扩散渗透性强、广谱杀虫、高效、低残留、低温使用方便、零臭氧消耗等特点,替代传统熏蒸剂溴甲烷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集装箱、仓库、粮仓、土壤等各个领域的熏蒸,熏蒸后残留的硫酰氟被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然而,相关研究表明熏蒸剂硫酰氟不仅具有强温室效应,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但由于新型的熏蒸剂短时间内难以被研发出来并投入使用,目前熏蒸剂硫酰氟正在全球范围内被推广应用。中国农业部于2006年11月批准了硫酰氟应用于粮食熏蒸的农药登记。时至今日,我国已成为熏蒸剂硫酰氟的使用大国。2016年,我国的硫酰氟用量约为1500吨,相当于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约720万吨,并且硫酰氟的用量正在逐年递增。长此以往,大量的硫酰氟被排放到大气中,将对环境保护与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开发新技术处理残留熏蒸剂硫酰氟刻不容缓。
中国专利CN201010256651.9、CN201110445113.9、CN201320395223.3先后公开了非平衡等离子体法、等离子体耦合化学吸收法、碱液化学吸收法三种脱除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方法,均采用了破坏性处理的方式来实现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无害化处理,无法实现硫酰氟的回收再利用。中国专利CN201410477152.0 公开了一种利用硝基化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多孔微球来吸附消除硫酰氟的方法,但是该方法存在着吸附剂吸附容量小、吸附剂易失活、吸附剂制备复杂等问题。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与离子液体媲美的新型绿色吸收剂,其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甲酯,几乎不含硫、芳烃,具有粘度低、沸点高、蒸汽压低、无毒、绿色环保、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废弃的生物柴油吸收剂尚可用作燃料。目前,生物柴油作为绿色吸收剂,主要用于甲苯、丁酮等挥发性有机废气的处理,但用于熏蒸废气硫酰氟的处理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工艺简单、高效、稳定性好、绿色环保的一种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回收装置及其回收工艺。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物理吸收塔、与物理吸收塔连通的解吸塔、设置在物理吸收塔与解吸塔之间的储液罐及与解吸塔连通的储气罐,所述物理吸收塔下部气相进口通过管道连接设置引风机,所述引风机通过管道接入残留熏蒸剂硫酰氟气源;所述储液罐内装有生物柴油吸收剂,储液罐底部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设置进料泵,进料泵通过管道与物理吸收塔上部液相进口连接,从而将生物柴油吸收剂输送至物理吸收塔内进行吸收;所述物理吸收塔顶部的气相出口通过管道与外界大气连通,所述物理吸收塔底部液相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设置输送泵,所述输送泵通过管道与解吸塔上部的液体进口连接,所述解吸塔顶部的气体出口通过管道连接设置真空泵,所述真空泵通过管道与储气罐顶部的进气口连接,构成硫酰氟回收管路;所述真空泵与储气罐之间设有气体压缩机,储气罐顶部出气口与熏蒸管路相连;所述解吸塔与储液罐之间设有循环泵,并通过循环泵将解吸塔底部的液体出口与储液罐上部进口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物理吸收塔及解吸塔为填料塔、板式塔、喷淋塔或超重力旋转床。
所述的一种残留熏蒸剂硫酰氟的回收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08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二氧化碳气体吸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