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驱动嵌套绳索式卡环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6806.3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2209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凌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康柏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1/42 | 分类号: | B66C1/42;H02P6/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夹件 前端端部 转动电机 夹具 嵌套 共转轴 绳索式 转动杆 驱动 卡环 拉绳 电机驱动电路 绳索结构 准确控制 夹持力 拉近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嵌套绳索式卡环夹具,采用全新电驱绳索结构设计,针对第一C形结构夹件(1)根部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2)根部设计共转轴装置,并将微型转动电机(5)设置于共转轴装置中,基于第一C形结构夹件(1)所设计的管道(8),采用拉绳(6)连接微型转动电机(5)转动杆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2)的前端端部,如此,通过具体所设计的电机驱动电路(9),针对微型转动电机(5)进行准确控制,驱动其转动杆工作,由拉绳(6)拉近第一C形结构夹件(1)前端端部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2)前端端部之间的间距,有效提高了第一C形结构夹件(1)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2)之间的夹持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嵌套绳索式卡环夹具,属于吊装夹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夹具是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夹具的种类很多,小到常见的手持夹具,大到工装夹具,夹具的工作原理有以转动点为轴点实现夹持的,有通过对夹杆进行彼此相对移动实现夹持的,在现有的建筑工程中,夹具的应用十分广泛,最常见的是吊装夹具,诸如起重机上的吊装夹具、塔机上的吊装夹具等,现有的这类夹具通过两夹持工具之间的互转连接点为轴进行转动,实现夹持操作,而且对于被夹持物来说,其接触点为夹持工具前端在转动操作下所带来的相对位移,这样,被夹物所受的夹持力仅来自于其两夹持工具之间的互转连接点,夹持力有限,不仅如此,现有针对两夹持工具相互转动所提供的动力装置体积大,这就使得夹具的整体体积过大,给实际应用也会带来不便之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采用全新电驱绳索结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夹持力度,而且有效控制占用体积的驱动嵌套绳索式卡环夹具。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发明设计了一种驱动嵌套绳索式卡环夹具,包括第一C形结构夹件、第二C形结构夹件、套筒、轴承、微型转动电机、拉绳、电源、控制按钮、电机驱动电路和控制模块;第一C形结构夹件的尾端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的尾端分别设置彼此相对应的错位段,各C形结构夹件尾端上错位段的厚度为其C形结构夹件厚度的一半,第一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彼此重叠活动设置,且第一C形结构夹件所在平面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所在平面共面;第一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上设置贯穿其两侧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其中一端面向第二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第一通孔的中心线与第一C形结构夹件所在平面相垂直;套筒的长度与C形结构夹件厚度相等,第一通孔的内径与套筒的外径相适应,套筒固定嵌套设置于第一通孔内,套筒的中心线与第一通孔的中心线相重合,且套筒的其中一端与第一通孔上背向第二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的端面相平齐;微型转动电机的外径与套筒的内径相适应,微型转动电机设置于套筒内部,微型转动电机的底部与套筒上远离第一通孔的另一端相平齐,微型转动电机的转动杆端面与套筒连接第一通孔的端面相平齐,微型转动电机的转动杆所在直线与套筒的中心线相平行;第一C形结构夹件内部,沿其C形结构设置管道,管道其中一端端口位于第一C形结构夹件的前端端面上,管道另一端端口连通第一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上的第一通孔,套筒侧面对应于管道另一端端口的位置设置贯穿孔;套筒的外径与轴承内径相适应,轴承的厚度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的厚度相适应,轴承固定套设在套筒上远离第一通孔的端部外侧,轴承的中心线与套筒的中心线相重合,且轴承的其中一侧面与套筒上远离第一通孔的端部端面相平齐,轴承的另一侧面面向第一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第二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上设置贯穿其两侧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的其中一端面向第一C形结构夹件尾端错位段,第二通孔的中心线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所在平面相垂直,第二通孔的内径与轴承的外径相适应,第二通孔固定套设于轴承外侧,第二通孔的中心线与轴承中心线相重合,第二C形结构夹件以轴承为转动点、相对第一C形结构夹件发生转动,使得第二C形结构夹件的前端端面与第一C形结构夹件的前端端面相接触;拉绳的其中一端固定连接于微型转动电机转动杆上,拉绳的另一端穿过套筒侧面的贯穿孔,由管道的另一端端口进入管道,并由管道上位于第一C形结构夹件前端端面上的端口穿出,将拉绳的另一端与第二C形结构夹件的前端端面相固定连接;控制模块分别与电源、控制按钮、电机驱动电路相连接,微型转动电机经过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电源经过控制模块为控制按钮进行供电,同时,电源依次经过控制模块、电机驱动电路为微型转动电机进行供电;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微型转动电机的电机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微型转动电机的电机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电源、电机驱动电路和控制模块设置于第一C形结构夹件内部,控制按钮设置于第一C形结构夹件的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康柏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康柏斯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68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