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械式集聚纺纱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8873.9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582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2 |
发明(设计)人: | 傅婷;张玉泽;王姜;丁倩;江慧;肖岚;陈南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H5/72 | 分类号: | D01H5/72 |
代理公司: | 上海统摄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303 | 代理人: | 金利琴 |
地址: | 20162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聚纺纱 摩擦装置 槽端 纱条 集聚槽 开槽 纺纱 集聚 环锭细纱机 加捻三角区 负压气流 摩擦部件 纱线品质 输出钳口 外层纤维 运行方向 运行过程 反方向 前罗拉 网格圈 包缠 生产成本 能耗 节约 延伸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式集聚纺纱方法,在集聚纺环锭细纱机前罗拉输出钳口至加捻三角区之间集聚区内的纱条上方设置摩擦装置,摩擦装置表面的摩擦部件与网格圈之间的距离小于纱条的厚度;在纺纱过程中,摩擦装置持续运动,集聚槽的开槽方向位于摩擦装置运动方向的反方向与纱条运行方向之间,集聚槽的开槽方向为集聚槽自槽端A向槽端B延伸的方向,纱条在运行过程中先后靠近槽端A与槽端B。本发明与传统集聚纺纱方法相比,所需负压气流较小,极大地降低了集聚纺纱的能耗,节约了生产成本;由于外层纤维的包缠作用,所纺纱的强力较高,纱线品质好,极具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纺纱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机械式集聚纺纱方法。
背景技术
集聚纺纱是近年来在传统环锭纺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纺纱新技术。集聚纺纱既保持了环锭纺纱原有的优点,又显著提升了纱线质量和档次,特别是在纱线毛羽和强度方面,因而该技术在国内外迅速推广。自1999年巴黎国际机械展览会上,Reiter公司展出了应用Fehrer的尘笼原理开发的ComforSpin(卡摩纺)集聚纺纱装置,Sussen和Zinser应用Denkendor纺织技术研究院的Artzt原理开发的Elite Spinning和Compact3集聚纺纱装置以来,集聚纺纱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国际上的集聚纺纱装置主要有:德国Suessen公司的Elite系统、Rieter公司的ComforSpin系统、日本Toyota公司的EST系统、德国Zinser公司的Air-com-tex系统、意大利Marzoli公司的Olfil系统、西班牙Pinter公司的Easyspin1.0系统和瑞士Rocos机械集聚系统等。国内主要有:上海二纺机的EJM971型、经纬纺机的JWF1530型、鸿基纺机的SXF1588型、佳信纺机的JF1526型、天圣纺机的TH598型、江苏华芳的HFJA506型等,国内的集聚纺纱系统大都采用网格圈负压集聚方式纺纱,基本上以德国Suessen公司的Elite系统和日本Toyota公司的EST系统为原型的。
集聚纺纱技术与装备正逐步走向成熟,应用也不断拓展,但是发展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问题。比如气流式集聚纺是当前集聚纺机构的主流,上述公司的集聚纺纱系统基本都是通过气流集束的,虽然各自机构不同,但原理是一样的。由于通过气流集束时,需要风机产生负压气流,所以现在集聚纺纱的能耗较高已成为限制集聚纺纱发展的最大阻碍因素。
随着对集聚纺纱集聚机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对纤维须条在集聚区的运动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有理论认为纤维须条在集聚区会受到负压气流的作用,使部分纤维产生转移,从而产生假捻作用,负压气流的作用不仅在于可以减小加捻三角区,最主要在于对纤维须条产生的假捻作用。因此,现在对集聚纺纱的改造通常集中在集聚装置的改进、集聚工艺的优化等方面。其中,对集聚装置的改进主要集中在改变集聚槽的形状,实验表明,集聚槽形状的改变会改善集聚纺纱的纺纱效果,但却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集聚纺纱耗能高的缺点。
因此,开发一种能从本质上解决集聚纺纱耗能高的新型集聚纺纱方法极具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利用外界机械作用力取代气流作用力,对纱条在前罗拉输出钳口和加捻三角区之间的集聚区进行辅助加捻,从而使纱条产生附加捻度而达到气流集聚的效果,由于利用机械作用力的能耗远远小于气流作用力的能耗,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集聚纺发展的能耗高的难题,提供了一种新型机械式集聚纺纱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机械式集聚纺纱方法,在集聚纺环锭细纱机前罗拉输出钳口至加捻三角区之间集聚区内的纱条上方设置摩擦装置,摩擦装置表面的摩擦部件与网格圈之间的距离小于纱条的厚度,使得摩擦部件能够作用于纱条外层的纤维;
在纺纱过程中,摩擦装置持续运动,集聚槽的开槽方向位于摩擦装置运动方向的反方向与纱条运行方向之间,所述集聚槽的开槽方向为集聚槽自槽端A向槽端B延伸的方向,纱条在运行过程中先后靠近槽端A与槽端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88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