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碳混合编织布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39729.7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76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浩;李恩杰;贺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N3/12 | 分类号: | D06N3/12;D06N3/00 |
代理公司: | 威海科星专利事务所 37202 | 代理人: | 于涛 |
地址: | 264202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织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鱼竿制造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玻碳混合编织布,包括上胶层、基体和下胶层组成,基体设有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其特征在于纬向纤维束为碳纤维束,经向纤维束包括由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捻和后形成的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经向纤维束和纬线纤维束依次交叠,其中,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从左到右间隔排列,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的体积比在2:3‑‑‑4:5之间,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的经纬密度比在15:1‑‑25:1之间,这种混编布可以同时满足鱼竿径向、纬向对布的韧性、强度要求,不会因为经向对韧性的要求增加布的使用,可以大幅度减轻鱼竿重量,增强鱼竿的手感,具有重量轻、韧性强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竿制造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重量轻、韧性强、便于储存、适用于中高端鱼竿制作的玻碳混合编织布。
背景技术
在鱼竿生产过程中,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是制作鱼竿的两种主要用布,其中纤维制作的鱼竿重量轻,手感好,一般用于中高档鱼竿,但是由于韧性不足容易断竿;玻璃纤维制作的鱼竿韧性好,强度高,但是重量沉,手竿差,做出的鱼竿档次低。
为了在增强手感和韧性的同时保证鱼竿强度,目前鱼竿制作大都采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混合使用的方式,其所使用的玻璃布通常为编制结构,碳布通常采用单向结构。虽然两种布混合使用后,鱼竿在强度、手感、韧性上均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两种材料层与层之间的结合会产生问题,强度增加的幅度有限。此外,由于鱼竿沿径向对布的弹性要求较高,沿纬向对布的强度较高,直接使用玻璃布和碳布,常常会由于当前市面上玻璃布经纬纱量比例的局限性,想要达到竿体要求的纬向强度就需要相对多的玻璃布,这样实质韧性增加过量,重量减轻的幅度有限,鱼竿的手感达不到特别好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将提供一种重量轻、韧性强、便于储存的玻碳混合编织布。
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发明将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玻碳混合编织布,包括上胶层、基体和下胶层组成,基体设有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其特征在于纬向纤维束为碳纤维束,经向纤维束包括由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捻和后形成的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的捻数均在50-300转/米,经向纤维束和纬线纤维束依次交叠,其中,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从左到右间隔排列组成扁平状的经向纤维束,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的体积比在2:3---4:5之间,经向纤维束和纬向纤维束的经纬密度比在15:1--25:1之间。
本发明所述基体为斜纹编织或十字形交错编织。
本发明所述第一混合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中玻璃纤维与碳纤维的体积比均在1:5---1:2之间。
本发明所述玻璃纤维是32g/km或24g/km的玻纤纱。
本发明所述本发明所述8k或12k的碳纤维。
一种玻碳混合编织布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捻和,捻和碳纤维束形成经向纤维束,将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按照体积比捻和形成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
第二步,经、纬向纤维束排列:将第一混合纤维束和第二混合纤维束从左到右间隔排列形成纬向纤维束排列,将碳纤维束水平排列形成经向纤维束;
第三步,编织:经向纤维束和纬线纤维束依次交叠,进行斜纹编织或十字形交错编织;
第四步,配置胶液:胶液包括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芳香胺固化剂、二苯乙烷、阻燃剂和防潮剂制成;胶液中含有50%的环氧树脂,15%的酚醛树脂,20%的芳香胺固化剂和15%的二苯乙烷制成胶液阻燃剂4~8%、防潮剂3-5%。
第五步,浸胶:用热熔胶膜机制造出均匀、平整、连续的上、下胶膜后,将上层胶膜、下层胶膜与所述基体在热熔浸胶机上进行浸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环球渔具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39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