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641135.X | 申请日: | 2017-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9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5 |
发明(设计)人: | 孙怡雯;杜鹏举;路星星;谢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G01N3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君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268 | 代理人: | 王永文,刘文求 |
地址: | 5180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流控 芯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许多极性大分子的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都处于太赫兹(THz)波段,这些分子对太赫兹辐射有强烈的吸收,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它们的特征谱来研究这些物质成分和含量。利用太赫兹技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子之间的反应、分子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也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为确定分子的构型、构象和环境影响提供了指纹特征。
蛋白质分子需要在液相环境中才具有正常的结构与功能, 由于太赫兹波能被水等极性物质强烈吸收,使得液相中的蛋白分子信号大大减弱。现有太赫兹技术的研究对象大多数还都局限于固态或气态,这阻碍了对需要在液态环境下具有活性的生物分子的研究。而市场上现有的液态反应装置又十分昂贵。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流控芯片及其制备方法与检测方法,旨在解决现有针对在液相环境中蛋白分子的THz检测信号损失多,已有的液态反应装置十分昂贵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流控芯片,其中,包括微流控芯片基片和覆盖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上的微流控芯片盖片;
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上设置有向下凹陷一预定深度的反应池;
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周边设置有分别与所述反应池相通的进液孔和出液孔;
所述微流控芯片由COC树脂制成。
所述微流控芯片,其中,所述进液孔为两个并均设置在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一端、所述出液孔为一个并设置在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另一端;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周边还设置有备用孔,所述备用孔为一个并设置在两个进液孔之间。
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中,所述COC树脂为TOPAS环烯烃共聚物;所述微流控芯片的长为25-30mm,宽为25-30mm,高为1-3mm。
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中,所述反应池为从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中间向下凹陷形成的柱状反应池,反应池向下凹陷的深度为0.2-0.25mm,所述柱状反应池的半径为8.0-9.0mm。
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中,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和微流控芯片盖片之间还设置有垫片,所述垫片用于控制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和微流控芯片盖片之间的距离;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为方形,所述垫片为方形环状垫片。
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中,所述微流控芯片盖片表面修饰有复合物,所述复合物为GO/Au-NPs纳米颗粒复合物,所述GO为氧化石墨烯的简称。
一种如上任一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其中,包括:
步骤A、制备微流控芯片基片:在微流控芯片基片上形成向下凹陷一预定深度的反应池,在微流控芯片基片周边形成与所述反应池相通的进液孔和出液孔;
步骤B、制备微流控芯片盖片;
步骤C、将微流控芯片盖片覆盖于所述微流控芯片基片上。
所述的微流控芯片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步骤A中,通过微注塑加工技术形成所述进液孔和出液孔;
所述步骤C之后还包括:采用双面胶或热熔胶对微流控芯片四周的缝隙进行密封。
一种基于如上任一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液体的方法,其中,包括步骤:
将液体注入到微流控芯片基片的进液孔内,所述液体通过所述进液孔进入到微流控芯片基片的反应池内;
将反应池置于透射或反射型太赫兹时域光谱仪的样品架上,然后对液体进行检测。
所述的微流控芯片检测液体的方法,其中,采用注射泵将液体注入到微流控芯片基片的进液孔内。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COC树脂制成的微流控芯片具有THz高透、可见光透明、生物兼容性强和费用低廉的优良特点;对COC树脂制成的微流控芯片盖片表面进行修饰,可实现蛋白分子的捕获及高灵敏检测,克服了液相蛋白分子THz检测信号损失多,市场上检测装置昂贵等缺点。另外,在加工上微流控芯片基片和微流控芯片盖片两部分分开,具有费用低、可重复使用的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结构A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结构A的俯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结构A的侧面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结构A的另一侧面图。
图5为实施例2中COC基板在0.1-2.5THz范围内的透射率谱图。
图6为实施例2中GO和不同加入量的HAuCl4形成的GO/Au-NPs复合物的紫外吸收变化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大学,未经深圳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641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